房村道中會尚書潘公治河賦贈

徵詔三傳溼紫泥,洪河千里奠金堤。 儆當洚水逢滄水,功擬玄圭陋白圭。 憂國豈知潘鬢改,濟川疑傍傳舟棲。 河渠書就勞相寄,回首臺端望不迷。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徵詔三傳溼紫泥:徵詔(zhēng zhào),指皇帝的詔書。紫泥,古代用於封印詔書的紫色泥料。
  • 洪河千里奠金堤:洪河,指黃河。金堤,堅固的堤壩。
  • 儆當洚水逢滄水:儆(jǐng),警戒。洚水(jiàng shuǐ),氾濫的水。滄水,深水。
  • 功擬玄圭陋白圭:玄圭(xuán guī),黑色的玉圭,古代用於祭祀。白圭,白色的玉圭。
  • 憂國豈知潘鬢改:潘鬢(pān bìn),指潘安的鬢髮,比喻年華老去。
  • 濟川疑傍傳舟棲:濟川,渡河。傳舟,傳遞消息的船隻。
  • 河渠書就勞相寄:河渠書,關於水利工程的書籍。
  • 回首臺端望不迷:臺端,指官署的高臺。

翻譯

皇帝的詔書三次傳來,封印的紫泥還帶着溼氣,黃河千里堅固的堤壩得以奠定。 面對氾濫的水流,我們警戒着深水的危險,功績堪比古代祭祀用的玄圭,遠勝於白圭。 憂國之心讓人不覺年華老去,渡河時彷彿依傍着傳遞消息的船隻安歇。 水利工程的書籍完成後,勞煩相寄,回首望向官署的高臺,心中不迷。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治理黃河的艱辛與成就,通過對比「玄圭」與「白圭」,強調了治水之功的偉大。詩中「憂國豈知潘鬢改」一句,既表達了作者對國家的深切憂慮,又暗含了對年華逝去的感慨。結尾的「回首臺端望不迷」則展現了作者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和清晰展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明代文人對國家大事的關切與擔當。

王弘誨

明廣東瓊州定安人,字少傳,號忠銘。嘉靖四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初釋褐,值海瑞廷杖下詔獄,力調護之。張居正當國,作《火樹篇》、《春雪歌》以諷。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