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助甫中丞自夏州遣信問存侑以三月俸曰爲米汁費報謝一章
上元之來夕,有鴻自徵羌。
中丞三月俸,使者萬里糧。
上言識區區,下言結不忘。
書窮遞角見,朱提爛生光。
冰雪滿衡荊,藹然自春陽。
日來不飲酒,酒家無鷫鸘。
亦復不啖肉,屠門毋責償。
蹲鴟足飽飢,懸鶉有餘裳。
念欲返君嘉,友道非所當。
西寺充檀越,東鄰佐貧喪。
南陌飯苾芻,北渚成徒槓。
以此無住施,爲君彼岸樑。
竊聆叔則言,載佩原思章。
吾儒亦云雲,毋使廉惠傷。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上元:農曆正月十五,即元宵節。
- 徵羌:古代地名,位於今甘肅省。
- 中丞:古代官職名,相當於副丞相。
- 朱提:古代地名,位於今四川省。
- 衡荊:指荊州地區,位於今湖北省。
- 蹲鴟:指蹲着的鴟鴞,比喻貧窮。
- 懸鶉:指懸掛的鶉鳥,比喻貧窮。
- 檀越:佛教用語,指施主。
- 苾芻:佛教用語,指比丘,即和尚。
- 徒槓:指無用的橋樑。
- 無住:佛教用語,指不執着於任何事物。
- 叔則:人名,可能是指某個儒家學者。
- 原思章:人名,可能是指某個儒家學者。
翻譯
在元宵節的前夜,有一隻鴻雁從徵羌之地飛來。中丞用三個月的俸祿,使者帶着萬里的糧食。信中提到認識我,表達了不忘的結交之情。書信傳遞中可以看到朱提的光芒。冰雪覆蓋的荊州,卻如春陽般溫暖。近日來沒有飲酒,酒家也沒有鷫鸘。也不吃肉,屠夫不會要求償還。蹲着的鴟鴞足以飽腹,懸掛的鶉鳥還有餘衣。想到要回報你的好意,但作爲朋友之道,這並非我所應做的。在西寺作爲施主,東鄰幫助貧喪。南陌供養和尚,北渚建起無用的橋樑。以此無住的施捨,爲你搭建彼岸的橋樑。我私下聽聞叔則的話,佩戴原思章。我們儒家也如此,不要讓廉惠受到傷害。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張助甫中丞的感激之情,以及對儒家道德的堅守。詩中通過鴻雁傳書、中丞的慷慨、自己的清貧生活等細節,展現了深厚的友情和儒家士人的廉潔自守。同時,詩中運用佛教用語和典故,體現了作者對佛教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對無住施捨理念的認同。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友情的珍視和對儒家道德的執着追求。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