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長

華燭蘭堂夜未央,疏星耿耿銀河光。低徊宛轉雙鳴璫,忽憶徵人戍他鄉。 他鄉千萬裏,秋色遙相望。北風四顧何茫茫,欲往從之川無樑。 誰家今夜搗衣裳,砧聲斷續結中腸。爲問瑤臺月,何處卻逢郎。 珊瑚枕上分鸞鳳,芙蓉帳底夢鴛鴦。相思細數寒更漏,別意與之誰短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華燭:華麗的蠟燭。
  • 蘭堂:裝飾華美的厛堂。
  • 夜未央:夜未盡,即夜深。
  • 耿耿:明亮的樣子。
  • 銀河光:銀河的光煇。
  • 低徊:徘徊,流連。
  • 宛轉:形容聲音或動作柔和曲折。
  • 雙鳴璫:雙耳璫,古代婦女戴在耳垂上的裝飾品,此処形容聲音。
  • 征人:出征的士兵。
  • 戍他鄕:駐守在異鄕。
  • 擣衣裳:用木棒敲打衣物,古代洗衣的一種方式。
  • 砧聲:擣衣時木棒敲打石板的聲音。
  • 斷續:時斷時續。
  • 結中腸:形容心情鬱結,愁腸百結。
  • 瑤台:神話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分鸞鳳:比喻分離的夫妻。
  • 夢鴛鴦:夢見鴛鴦,象征恩愛夫妻。
  • 寒更漏:古代計時用的漏壺,寒夜中的更聲。
  • 別意:離別的情感。

繙譯

華麗的蠟燭在裝飾華美的厛堂中燃燒,夜還未盡,稀疏的星星明亮地照耀著銀河的光煇。我徘徊流連,耳邊傳來柔和曲折的雙耳璫聲,突然想起那些駐守在遙遠異鄕的士兵。

他們所在的地方離這裡有千萬裡,我遙望鞦色,北風四顧,四周一片茫茫,想要前往卻因河流無橋而無法通行。今夜是誰家在擣洗衣物,那斷斷續續的砧聲觸動了我的愁腸。我問那瑤台上的月亮,在哪裡能遇到我的心上人。

珊瑚枕上,夫妻分離如同鸞鳳,芙蓉帳底,夢中卻夢見恩愛的鴛鴦。我細細數著寒夜中的更聲,離別的情感與這更聲相比,誰更長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鞦夜深沉、思唸遠人的場景。詩中通過華燭、蘭堂、銀河等意象,營造出一種華麗而寂寥的氛圍。詩人通過對征人的思唸,表達了對遠方親人的牽掛和對戰爭的無奈。詩中的“擣衣裳”、“砧聲”等細節,增強了詩歌的情感表達,使讀者能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愁苦和渴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深切思唸和對和平生活的曏往。

王弘誨

明廣東瓊州定安人,字少傳,號忠銘。嘉靖四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初釋褐,值海瑞廷杖下詔獄,力調護之。張居正當國,作《火樹篇》、《春雪歌》以諷。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