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雷陽寓公樊以齋新搆居易堂留題

萬里投荒此卜居,騷壇千古擬湘累。 文身章甫知無用,埋劍豐城自有時。 鳴馬暫辭天仗遠,山龍終待袞衣期。 五湖煙水無勞長,坡老堂前續去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雷陽:地名,今廣東省陽江市一帶。
  • 寓公樊以齋:指居住在雷陽的樊姓官員,以齋爲其號。
  • 搆居:建造居所。
  • 騷壇:指文壇,詩壇。
  • 湘累:指屈原,因其被貶湘江流域而得名。
  • 文身章甫:文身,指古代南方民族的紋身習俗;章甫,古代士人的服飾。這裏指自己雖有文才,但身處異鄉,如同無用之物。
  • 埋劍豐城:比喻有才能而未得其用,如同寶劍埋在豐城。
  • 鳴馬:指駿馬,比喻自己。
  • 天仗:皇帝的儀仗。
  • 山龍:指山中的龍,比喻隱居的高人。
  • 袞衣:古代帝王或高官的禮服,這裏指期待得到重用。
  • 五湖煙水:指江湖隱逸之地。
  • 坡老:指宋代文學家蘇軾,因其晚年被貶至嶺南,故稱坡老。
  • 堂前續去思:在堂前繼續留下思念之情。

翻譯

我萬里迢迢來到這裏安家,文壇上的名聲可比肩屈原。 雖然身着文身章甫,知道在這裏無用武之地,但我的才華如同埋在豐城的寶劍,總有一天會發光。 我暫時告別了皇帝的儀仗,遠赴此地,但心中仍期待着能穿上袞衣,得到重用。 五湖的煙水雖美,但我不想長久留戀,就像蘇軾在嶺南留下的思念,我也要在這裏繼續我的思索。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王弘誨在雷陽新居的感慨與期待。詩中,他以屈原自比,表達了自己雖身處異鄉,但文才不減的自信。同時,他用「埋劍豐城」比喻自己的才華終將得到認可。詩的最後,他借用蘇軾的典故,表達了自己雖暫居此地,但心中仍懷有對未來的期待和不捨的情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豁達的胸懷和對未來的樂觀態度。

王弘誨

明廣東瓊州定安人,字少傳,號忠銘。嘉靖四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初釋褐,值海瑞廷杖下詔獄,力調護之。張居正當國,作《火樹篇》、《春雪歌》以諷。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