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匝路亭亭豔,非時裛裛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爲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拼音

所属合集

#十一月

譯文

梅花開滿了路邊,亭亭而立,花容豔麗;未到時節就開放了,散發着濃郁的芳香。 嫦娥與月光相伴,一副清冷的樣子;青霄玉女之冷峭勝過了嚴霜。 手中空握滿把的梅花,卻不知寄往何方;與梅花傷心離別的時候又恰好碰上我悲憤欲絕。 梅花爲了誰造成了過早開花,而不等到報春纔開花,成爲舊曆新年時的香花呢?

注釋

扶風:即今陝西扶風縣。 匝(zā)路:圍繞着路。 亭亭:昂然挺立的樣子。 非時:不合時宜,農曆十一月不是開花的時節,梅花卻開了,所以說「非時」。 裛裛(yìyì):氣味鬱盛的樣子。 素娥:嫦娥。 惟與:衹給。 青女:霜神。 贈遠虛盈手: 贈遠:折梅寄贈遠方的親朋。 虛:空。 盈手:滿手。 傷離:因爲離別而感傷。 適:正。 早秀:早開花。十一月中旬開的梅花,是早開的梅花。 待:等待。 作年芳:爲迎接新年而開花芬芳。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主要歌詠的是十一月中旬就已經迎風怒放的早梅,即名爲詠梅,實爲抒懷,借早梅寫照自己早慧、早名而卻因此受到排斥,不能夠進入朝廷去貢獻自己才學的坎坷不遇的身世。詠物中暗寓抒情,不即不離,若即若離。

賞析

「匝路亭亭豔,非時裛裛香。」一開頭就奇峯突起,呈現異彩。裛裛,香氣盛貌。雖然梅樹亭亭直立,花容清麗,無奈傍路而開,長得不是地方。雖然梅花囊哀清芬,香氣沁人,可是梅花過早地在十一月中旬開放,便顯得很不適時宜。這正是「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作者的感情通過詠梅來表達。作者的品格才華,恰好正像梅花的「亭亭豔」、「裛裛香」。作者牽涉到牛李黨爭中去,從而受到排擠,以及長期在過漂泊的遊幕生活,也正是處非其地。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二句清怨悽楚,別開意境。同是月下賞梅,作者沒有發出「月明林下美人來」的讚歎,把梅花比作風姿姣好的美人;也沒有抒寫「月中霜裏鬥嬋娟」(《霜月》)一類的頌詞,讚美梅花傲霜的品格;而是手眼獨出,先是埋怨「素娥」的「惟與月」,繼而又指責「青女」的「不饒霜」。原來在作者眼裏,嫦娥讓月亮放出清光,並不是真的要給梅花增添姿色,就是沒有梅花,她也會讓月色皎潔的。嫦娥只是贊助月亮,並不袒佑梅花的。青女不是要使梅花顯出傲霜品格才下霜的,而是想用霜凍來摧折梅花,所以她決不會因爲梅花開放而寬恕一點,少下些霜。一種難言的怨恨,淡淡吐出,正與作者身世感受相映照。 寫到這裏,作者的感情已達到飽和。突然筆鋒一轉,對着梅花,懷念起朋友來了:「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想折一把梅花來贈給遠方的朋友,可是仕途坎坷,故友日疏,即使折得滿把的梅花也沒有什麼用。連寄一枝梅花都辦不到,更覺得和朋友離別的可悲,所以就哀傷欲絕,愁腸寸斷了。「傷離」句一語雙關,既含和朋友離別而斷腸,又含跟梅花離別而斷腸,這就更加蘊蓄雋永。 「爲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在這裏表達了他對梅花的悲痛,這種悲痛正是對自身遭遇的悲痛。聯繫到詩人很早就以文才著名,所以受到王茂元的賞識,請他到幕府裏去,把女兒嫁給他。王茂元屬於李德裕黨,這就觸怒了牛僧孺黨。在牛黨得勢時,他就受到排斥,不能夠進入朝廷,貢獻他的才學,這正像梅花未能等到春的到來而過早開放一樣。這一結,就把自傷身世的感情同開頭呼應,加強了全篇的感情力量。 詠物詩的最高境界是「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意思是依照事物的形貌來描繪,委婉地再現其形象;同時,也曲折地傳達出內心的感情。這首詩正是這樣。梅花是一定時空中盛開的梅花,移用別處不得。與之同時,又將詩人的身世從側面描繪出來。兩者融合得紋絲合縫,看不出一點拼湊的痕跡,是作者深厚功力的表現。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爲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爲《李義山詩集》。 ► 6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