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流水淙淙,隱約可辨犬吠之聲;桃花灼灼,帶露更顯豔麗之色。
樹林幽深,鹿兒時隱時現。正午時分,溪邊不聞鐘聲。
野竹分開雲霧穿入青天,飛泉掛在碧綠山峯。
道士身經何處?無人能夠知曉。只能獨自身靠古松,默默排遣無端愁緒。
注釋
戴天山:在四川昌隆縣北五十里,青年時期的李白曾經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讀書。
不遇:沒有遇到。
吠:狗叫。
桃花帶露濃:一作「桃花帶雨濃」。
樹深:樹叢深處。
青靄:青色的雲氣。
倚:靠。
序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讀書時所作的五律。此詩主要寫作者上戴天山的所聞所見,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通篇着意於寫景,真實自然,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道士世外桃源的優美生活境界。全詩風格清麗,充滿着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賞析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
首聯兩句展現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詩人正是緣溪而行,穿林進山的。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畱連忘返,且讓人聯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處世外桃源,超塵拔俗。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字,除了爲桃花增色外,還點出了入山的時間是在早晨,與下一聯中的「溪午」相映照。
頷聯「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是詩人進山的第二程。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旣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環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與首聯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銜接。這兩句景語又含蓄地敍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鐘」暗示道院無人。「不聞鐘」與題中「不遇」遙相呼應。
頸聯「野竹分靑靄,飛泉挂碧峰」,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不聞鐘」,可以想見詩人距離道院尙有一段距離。這一聯寫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靑蒼山色的綠竹與挂上碧峰的飛瀑而已。詩人用筆巧妙而又細膩:「野竹」句用一箇「分」字,描畫野竹靑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彙成一片綠色;「飛泉」句用一个「挂」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靑碧山峰相映成趣。由於道士不在,詩人百無聊賴,纔遊目四顧,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所以,這兩句寫景,旣可以看出道院這一片凈土的淡泊與高潔,又可以體味到詩人造訪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懷。
尾聯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詩人通過問訊的方式,從側面寫出「不遇」的事實,又以倚松再三的動作寄寫「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回,感情亦隨勢流轉,久久不絶。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給人啓示,也更能讓人深刻理解詩人的其他詩作。
此作的構思幷不複雜,它寫詩人的所聞所見,都是爲了突出訪道士不遇的主題。全詩辭句平易自然,純用白描,景美情深。當然,幷不是説李白這首詩已經寫得盡善盡美了。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後期比較成熟的詩作,都寫得十分灑脫、酣暢、飄逸、雄渾,字裏行間,充滿著一股豪氣。而他這首詩,在這方面的特點還不够明顯,還不够濃鬱。這説明此作還帶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犬吠 (quǎn fèi):狗叫聲。
- 帶雨濃:帶著雨水的濃豔。
- 時見鹿:偶爾能看到鹿。
- 谿午:中午時分在谿邊。
- 不聞鍾:聽不到鍾聲,指寺廟的鍾聲。
- 青靄 (qīng ǎi):山間的雲霧。
- 飛泉:瀑佈。
- 碧峰:青翠的山峰。
- 愁倚:憂愁地倚靠。
繙譯
狗叫聲在水聲中廻蕩,桃花帶著雨水的濃豔。 在樹林深処偶爾能看到鹿,中午時分在谿邊聽不到寺廟的鍾聲。 野生的竹子分隔開山間的雲霧,瀑佈掛在青翠的山峰上。 沒有人知道道士去了哪裡,我憂愁地倚靠在兩三棵松樹上。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李白訪問戴天山道士不遇的情景,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的孤獨和憂愁。詩中“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以聲色竝茂的手法,生動地勾勒出一幅山間清晨的畫麪。後句“樹深時見鹿,谿午不聞鍾”則通過對比,突出了道士不在的寂靜。最後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道士去曏的疑惑和自己的孤寂之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李白詩歌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