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歸國清寺

吟送越僧歸海涯,僧行渾不覺程賒。 路沿山腳潮痕出,睡倚鬆根日色斜。 撼錫度岡猿抱樹,挈瓶盛浪鷺翹沙。 到參禪後知無事,看引秋泉灌藕花。
拼音

所属合集

#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吟送:邊吟詩邊送別。
  • 越僧:來自越地的僧人。
  • 海涯:海邊,指僧人的故鄉。
  • 渾不覺:完全不覺得。
  • 程賒:路程遙遠。
  • 潮痕:潮水退去後留在岸邊的痕跡。
  • 鬆根:松樹的根部。
  • 日色斜:太陽西斜,指時間已晚。
  • 撼錫:搖動錫杖,僧人常用的法器。
  • 度岡:翻越山岡。
  • 猿抱樹:猿猴抱着樹。
  • 挈瓶:提着水瓶。
  • 盛浪:裝滿水的樣子。
  • 鷺翹沙:鷺鳥在沙灘上翹首。
  • 到參禪:到達禪修的地方。
  • 知無事:知道一切皆空,無事可做。
  • 引秋泉:引導秋天的泉水。
  • 灌藕花:澆灌藕花。

翻譯

邊吟詩邊送別來自越地的僧人歸回海邊故鄉,僧人行走間完全不覺得路程遙遠。沿着山腳,潮水留下的痕跡清晰可見,僧人倚靠松樹根部,太陽已斜。搖動錫杖翻越山岡,猿猴抱着樹,提着水瓶裝滿水,鷺鳥在沙灘上翹首。到達禪修之地後,知道一切皆空,無事可做,便引導秋天的泉水澆灌藕花。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送別僧人歸鄉的情景,通過細膩的自然描寫和僧人的行爲,展現了僧人超脫世俗、心無旁騖的禪修生活。詩中「渾不覺程賒」表達了僧人對路途的漠視,體現了其超然物外的心態。後文通過「到參禪後知無事」進一步強調了僧人的心境,最後以「引秋泉灌藕花」作結,既展現了僧人的日常修行,也寓意了禪修生活的寧靜與自足。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僧人生活的理解和尊重。

杜荀鶴

杜荀鶴

杜荀鶴,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石臺縣貢溪鄉杜村)人。晚唐詩人。相傳爲杜牧已出之妾所生,排行第十五,故稱杜十五。幼好學。四十六歲才中進士。五代梁太祖(朱溫)時,授員外郎、知制誥;最後任翰林學士,僅五日而卒,恃強胡爲。工於詩,有“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之句。天佑初卒。著有《唐風集》三卷,顧云爲之序,“其壯語大言,則決起逸發,可以左攬工部袂,右拍翰林肩。”。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列有“杜荀鶴體”。 ► 3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