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龍山飲

· 李白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拼音

譯文

九日在龍山宴飲,黃色的菊花盛開似在嘲弄我這個逐臣。 醉眼看看秋風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注釋

龍山:在當塗縣南十里,蜿蜒如龍,蟠溪而臥,故名。見《太平府志》。 黃花:謂菊花。菊花有多種顏色,古人以黃菊爲正色,故常以黃花代稱。 逐臣:被貶斥、被驅逐的臣子,詩人自稱。 風落帽:用晉孟嘉九日登高落帽事。詳見《九日登山》詩注。東晉大司馬桓溫曾在重陽節登龍山,其部下參軍孟嘉被風吹落帽,孟嘉仍渾然不覺,桓溫命人作文嘲之,孟嘉作答,揮筆而就,一時傳爲佳話。

《九日龍山飲》是詩人李白的五言絕句,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79卷第42首。首句點明時間地點,既寫詩人的宴飲,也扣晉桓溫同賓僚的宴飲,借用典故不僅自然吻合,且合情合理,亦即順理成章。次句着重寫宴飲時菊花的神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暫時忘卻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風吹落帽的名士孟嘉。

賞析

在詠菊詩中,“龍山之會”、“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把這個典故與自己的龍山之遊緊密結合在一起抒發了內心的失意憤懣、曠達灑脫的複雜感情。 在重陽節之際,詩人登上了當塗附近的名勝之地龍山,與好友痛飲菊花酒,借吟詩來傾瀉胸中之情。首句點明時間地點,既寫詩人的宴飲,也扣晉桓溫同賓僚的宴飲,這樣寫就使以後的用典不僅自然吻合,且合情合理,亦即順理成章。次句“黃花笑逐臣”,着重寫宴飲時菊花的神態。“笑”,十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菊花盛開時的美豔的容顏。“逐臣”,追隨詩人。這是說菊花開得到處都是,無論詩人到了哪裏,都能看到噴吐異香的黃花,同樣,詩人無論到了哪裏,都有朵朵怒綻的黃花向他微笑。在登龍山之際,聯想起這裏曾經上演過的名士清流之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暫時忘卻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風吹落帽的名士孟嘉,表達了對名士的嚮往和對自然的熱愛。三、四句“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前一句用典,重在“醉”字,後一句寫實,重在“舞”字。飲美酒賞黃花,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能舞人自舞,體現出飲酒賞花的樂趣,表現出詩人放曠的性格、浪漫的氣質。“陶然共忘機”,正是此情此景的真實描繪。可見,後兩句詩是前兩句詩的深化。詩的最後一句“舞愛月留人”,巧妙地將月亮擬人化,以“月留人”收尾,顯得生動別緻,表面上是說月亮挽留詩人,而實際上是詩人留戀這脫俗忘塵的自然之境,不願割捨而去。 孟嘉九日龍山落帽事,是魏晉名士飄逸風度的典型體現,歷來文人多愛誦之。李白在這裏以孟嘉自比,臨風醉酒落帽,對月起舞弄影,自有一分超放的情味。但“逐臣”一語,也透出了他胸中的牢落不平,這就使本詩不僅僅是一篇吟賞前輩風流之作,同時也有其現實遭際的感慨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九日:指辳歷九月九日,即重陽節。
  • 龍山:山名,具躰位置不詳,可能爲詩人儅時所在地的山。
  • 黃花:指菊花,重陽節時常用來象征節日的花朵。
  • 笑逐臣:逐臣指被貶謫的官員,這裡詩人自指。笑逐臣意味著菊花似乎在嘲笑詩人這個被貶之人。
  • 風落帽:形容醉酒後風吹落帽子的情景,也暗喻詩人放浪形骸,不拘小節。
  • 月畱人:月亮似乎在挽畱詩人,不願他離去。

繙譯

在重陽節這一天,我在龍山飲酒, 菊花似乎在嘲笑我這個被貶的臣子。 醉眼朦朧中,風吹落了我的帽子, 我舞動著,愛著那似乎在挽畱我的月光。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李白在重陽節時的自我放逐與超脫。詩中,“黃花笑逐臣”一句,既表現了詩人的自嘲,也反映了他對世俗的不屑。後兩句“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畱人”則展現了詩人醉後的放達與對自然美景的深情。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超然物外,與自然和諧共処的情感。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