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甘露寺北軒

· 杜牧
曾向蓬萊宮裏行,北軒闌檻最留情。 孤高堪弄桓伊笛,縹緲宜聞子晉笙。 天接海門秋水色,煙籠隋苑暮鐘聲。 他年會著荷衣去,不向山僧說姓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蓬萊宮:神話中仙人居住的地方,這裏比喻甘露寺。
  • 北軒:北面的窗戶或房間。
  • 闌檻:欄杆。
  • 桓伊笛:桓伊是東晉名士,擅長吹笛,這裏指笛聲。
  • 縹緲:形容隱約、模糊,常用來形容仙境或遠處的景象。
  • 子晉笙:子晉是傳說中的仙人,擅長吹笙,這裏指笙聲。
  • 海門:海口,指海與陸地的交界處。
  • 隋苑:隋朝的皇家園林,這裏泛指古蹟。
  • 荷衣:用荷葉製成的衣服,比喻隱士的服飾。

翻譯

曾經在仙境般的甘露寺內行走,北面的窗戶和欄杆最讓我留戀。 那裏的孤高之處適合吹奏桓伊的笛聲,隱約間彷彿能聽到子晉的笙音。 天空與海門相接,秋水共長天一色,煙霧籠罩着古蹟,暮色中傳來鐘聲。 將來有一天我會穿着荷衣離去,不會向山中的僧人透露我的姓名。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對甘露寺北軒的深情留戀,通過仙境般的意象和隱逸的情感,表達了對塵世的超脫和對自然與歷史的嚮往。詩中「孤高堪弄桓伊笛,縹緲宜聞子晉笙」展現了詩人對音樂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嚮往,而「天接海門秋水色,煙籠隋苑暮鐘聲」則進一步以壯闊的自然景象和悠遠的歷史遺蹟,加深了詩的意境。結尾的「不向山僧說姓名」則體現了詩人隱逸山林、超然物外的心境。

杜牧

杜牧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爲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 4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