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宿青龍禪閣

· 李洞
前山不可望,暮色漸沉規。 日轉須彌北,蟾來渤海西。 風鈴亂僧語,霜櫱欠猿啼。 閣外千家月,分明見裏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暮色漸沉規: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沉規,逐漸加深。
  • 日轉須彌北:日轉,太陽移動。須彌,佛教中的神山,這裏指天空。
  • 蟾來渤海西:蟾,蟾蜍,這裏指月亮。渤海,中國東北部的大海。
  • 風鈴亂僧語:風鈴,掛在寺廟檐下的鈴鐺,風吹時會發出聲音。亂僧語,風鈴聲與僧人的誦經聲交織。
  • 霜櫱欠猿啼:霜櫱,指寒冷的樹枝。欠猿啼,缺少猿猴的啼叫聲。
  • 閣外千家月:閣外,禪閣之外。千家月,指月光照耀下的衆多人家。

翻譯

前方的山巒已不再清晰可見,傍晚的天色漸漸加深。太陽向着北方的天空移動,而月亮則從渤海的西邊升起。風鈴的聲音與僧人的誦經聲交織在一起,寒冷的樹枝上卻缺少了猿猴的啼叫。禪閣之外,月光照耀着千家萬戶,清晰地映照出一種迷茫的氛圍。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秋日傍晚禪閣的靜謐與悽美。通過「暮色漸沉規」和「日轉須彌北,蟾來渤海西」的描繪,展現了時間的流轉與天色的變化。風鈴與僧語的交織,以及缺少猿啼的霜櫱,增添了禪閣的幽靜與孤寂。最後,「閣外千家月,分明見裏迷」則以月光下的迷茫景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深沉思緒和對塵世的超然態度。

李洞

唐京兆人,字才江。慕賈島爲詩,鑄其像,事之如神。世人誚其僻澀,而不能貴其奇峭,唯吳融稱之。昭宗時不第,遊蜀卒。有詩三卷。 ► 1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