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示週日貞黃應暉應遠及仁伯代驤兩從弟

歸來萬事興從慵,雲水惟耽訪逸蹤。 累日可能從叔度,移文應不到周顒。 自慚諸謝傳池草,得似三茅駕玉龍。 多恐塵緣消未盡,息心還聽定林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展示,表現。
黃應暉:指太陽的光芒。
仁伯:指友人。
代驤:指代替駿馬。
從弟:指弟弟。
(yōng):嬾散。
(dān):沉迷。
逸蹤:指追尋隱逸的足跡。
從叔:指堂兄。
周顒:指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諸謝:指衆多謝意。
傳池草:指傳說中的仙草。
三茅:指古代傳說中的仙人居住的地方。
玉龍:傳說中的神龍。
塵緣:指塵世的緣分。
定林鍾:指寺廟中的鍾聲。

繙譯

在山中展示出周日的陽光,它的光芒照耀遠方,連友人都代替駿馬來追隨。
廻到家裡,萬事興旺卻變得嬾散,衹沉迷於追尋隱逸的足跡。
這些日子可能會度過在堂兄那裡,但移交的信函卻不會到達仙人周顒那裡。
我自愧不如傳說中的仙草,卻得到了像三茅那樣的居所,倣彿坐上了神龍駕馭的車。
我很擔心塵世的緣分還未消盡,但我安心地聽著寺廟裡鍾聲的響起。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山中感慨人生的隱逸之美,表達了對追求真善美的曏往和對塵世紛擾的厭倦。詩中運用了古代仙人、神龍等意象,展現了詩人對超脫塵世的曏往和對清靜生活的追求。通過對自身境遇的反思,表達了對內心平靜與超脫的曏往,展現了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

李孫宸

明廣東香山人,字伯襄。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教習庶吉士。崇禎間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性孝友廉介。詩祖《三百篇》,書法祖魏晉,草篆隸楷皆工。有《建霞樓集》。 ► 12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