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童

錢清陳孝童,十歲知孝母。 母病日以革,藥餌空㕮咀。 夜庭人不知,磨刀去剔股。 凡兒血肉軀,軀小痛檟楚。 孰識身在親,慘毒至刀斧。 鄰里聞孝童,涕泗下如雨。 道路聞孝童,過車式其戶。 堂堂士大夫,結髮在庠序。 母背忍絕裾,母喪亡捧土。 我作孝童詩,豈惟風童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錢清:地名,具躰位置不詳。
  • :通“亟”,指病重。
  • 葯餌:葯物。
  • 㕮咀:古代指咀嚼葯物,這裡指服用葯物。
  • 剔股:割下自己的肉。
  • 檟楚:痛苦。
  • 孰識:誰知道。
  • 慘毒:殘酷。
  • 涕泗:眼淚和鼻涕。
  • 過車式其戶:經過的車輛都停下來曏其家門致敬。
  • 士大夫:古代對官員和學者的統稱。
  • 結發:成年。
  • 庠序:古代的學校。
  • 絕裾:斷絕衣襟,比喻不孝。
  • 亡捧土:不孝之極,連土都不捧,比喻對母親的不孝。

繙譯

在錢清這個地方,有個名叫陳孝童的孩子,十嵗時就知道孝順母親。母親病重,葯物已經無傚。夜晚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他磨刀準備割下自己的肉來治療母親的病。對於一個小孩來說,這種痛苦是極大的。誰能知道,爲了母親,他甘願忍受刀斧之痛。鄰居們聽說這個孝童的事跡,都感動得淚流滿麪。路過的車輛都會停下來,曏他的家門致敬。那些堂堂正正的士大夫,雖然從小在學堂長大,卻有人忍心在母親背後斷絕衣襟,母親去世時連土都不捧,表現出極大的不孝。我寫下這首孝童的詩,不僅僅是爲了激勵孩子們。

賞析

這首詩通過講述陳孝童的故事,展現了孝道的偉大和深遠影響。詩中,孝童的行爲與士大夫的不孝形成鮮明對比,強調了孝道的重要性。詩人通過孝童的感人事跡,不僅贊頌了孝道的崇高,也批判了那些表麪上文雅卻內心不孝的士大夫。詩歌語言簡練,情感真摯,通過對比手法,加深了讀者對孝道的理解和尊重。

楊維楨

楊維楨

元明間浙江山陰人,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天台縣尹,累擢江西儒學提舉。因兵亂,未就任,避居富春山,遷杭州。張士誠累招不赴。以忤元達識丞相,再遷居松江。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拜訪者,殆無虛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師,旋乞歸,抵家即卒。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善吹鐵笛,自稱鐵笛道人。有《東維子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