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耕客龔天石新詞作

東風吹愁滿天地,越客羈棲不得意。 攜家遠自南海來,十口飄颻無所寄。 秦淮一曲且僑居,升斗之水愁枯魚。 故人咫尺在幕府,慰我飢渴三致書。 公子多才年復少,樂府能兼南宋調。 風流初見藕莊詞,與君宮體皆娟妙。 我方箋易臨河樓,夢寐日與羲皇遊。 新詞見贈不遑答,精微空向畫前求。 南楚好辭宗屈子,學詩昔自離騷始。 含風吐雅數千篇,美刺頗得春秋旨。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正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越客:作者自指,因作者爲廣東番禺人,古屬百越之地,所以稱自己爲越客。
  • 羈棲(jī qī):寄居他鄉。
  • 飄颻:同「飄搖」,形容動盪不安。
  • 僑居:寄居他鄉。
  • 升斗之水愁枯魚:用「枯魚之肆」典故,比喻處境貧困,難以生存。升斗之水,少量的水;枯魚,乾魚。
  • 幕府:軍中將帥處理事務的地方,這裏指代故人任職之地 。
  • 樂府:本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後指可以入樂的詩歌等。
  • 宮體:一種詩體,內容多寫宮廷生活、男女私情等,風格華麗。
  • 箋易:爲《易經》作箋註。
  • 羲皇:即伏羲氏,這裏代表上古時期的賢聖。
  • 不遑:沒有閒暇。
  • 南楚好辭宗屈子:南楚(古代地域名)以屈原的辭賦爲宗師 。
  • 美刺:詩文中的讚揚和諷刺。

翻譯

東風吹起,憂愁瀰漫了整個天地,我這來自百越之地的遊子寄居他鄉,滿心不得意。 帶着家人從遙遠的南海來到此地,一家十口漂泊動盪,沒有安身之所。 暫且在秦淮河畔寄居下來,可這如升斗般少量的生存資源,讓我像那困在涸轍裏擔憂乾死的魚。 近在咫尺的老朋友在幕府任職,多次真誠地寫信慰藉我這渴望安慰的心。 公子你才華橫溢且年紀輕輕,所作的樂府詩能融合南宋詞調的韻味。 最初讀到藕莊那充滿風流韻味的詞作,又看到你所作宮體詩同樣娟秀美妙。 我正在臨河樓爲《易經》作箋註,每天都在夢中與上古的賢聖之人同遊。 收到你贈的新詞,都沒來得及回覆,只能對着畫卷去尋求詞中那精妙的意韻。 南楚之地的辭賦向來以屈原爲宗師,我學習作詩也是從研讀《離騷》開始。 創作了數千篇蘊含高雅韻味的詩篇,詩中的讚揚與諷刺也頗符合《春秋》的旨意。

賞析

這首詩是屈大均讀友人李耕客、龔天石新詞後所寫。開篇以「東風吹愁滿天地」營造出一種愁緒籠罩的氛圍,隨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攜家漂泊的艱難困境,讓人感受到他的淒涼無奈 。提及友人的關懷,體現出友情的珍貴。詩中對友人的才華給予高度讚賞,稱讚他們樂府、宮體之作的精妙。詩人還講述了自己的生活狀態與創作理念,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尊崇。整首詩情感真摯,既有身世之感,又有對友人的深情厚誼與才華的褒揚,同時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敘事與抒情中彰顯出獨特的文學魅力。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