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離家已經五年了,分別時間長思親心切,一言難盡。在秋冬寒冷的季節送別從家鄉來探訪我的親友,寒氣浸透了寶刀頭。
如果想了解我的想法,只要一同守邊並肩戰鬥就會知道,難道還用得着考慮我的處境是安全或是危險,而問我是回家還是繼續留守邊關?
策馬沙場在邊關浴血奮戰,是爲了使國家不再遭受外族的恥辱。扛着兵器對敵作戰,不是爲了升官封候。
如果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怎麼還不回去?就告訴他們,我很慚愧自己尚未能結束邊關戰事。
注釋
肺腑:比喻內心。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詩曰:“肺腑都無隔,形骸兩不羈。”
策杖:執馬鞭,謂策馬而行。魏徵《述懷》詩曰:“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
雪恥:雪洗恥辱。《淮南子·泛論訓》載:“大夫種(文種)輔翼越王勾踐,而爲之抱怨雪恥。”
橫戈:橫握戈矛,對敵作戰。形容將士威風凜凜,準備衝殺之雄姿。陸游《長楊賦》詩曰:“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
封侯:指班超萬里封侯的故事。《後漢書·班超轉》載:班超“家貧,常爲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
故園:對往日家園的稱呼。柳宗元《零陵早春》詩曰:“憑寄還鄉夢,殷勤入故園。”
邊塵:指邊境戰事。戴叔倫《送耿十三諱復往遼海》詩曰:“野迥邊塵息,烽消戍壘空。”
賞析
劉熙載《藝概·詩概》曰:“詩要避俗,更要避熟。古往今來,書寫離情別緒之作,可謂汗牛充棟。然而《邊中送別》堪稱一首別具一格的送別詩。此詩既無離愁別緒,無卿卿我我,更沒有纏綿悱側的依依不捨。高適《別韋參軍》詩曰:“丈夫不作兒女別,臨歧涕淚沾衣巾。”作爲明朝擎天一柱的遼東重臣,袁崇煥借送別賦詩之際,表達了自己爲社稷安危不計個人榮辱得失的英雄氣概。
首聯切題,點明瞭送別的時間、場景、氛圍。起句中一個“悠”字,含有無盡悵惘:其一,悠思,思念親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聯想到詩人在《憶母》詩中所言:“夢繞高堂最可哀,牽衣曾囑早歸來。”令人不忍卒讀。其二,悠遠,故土遙遠。“山川悠遠,維其勞矣。”(《詩經·小雅·漸漸之石》)詩人此時率衆鎮守遼東,而故鄉卻遠在廣西藤縣,鄉關遠隔,路途遙遠,其三,悠久,離家五載。詩人離開家鄉已經很久了,古訓曰:“父母在,不遠遊。”而現在詩人的親友要返鄉與家人團聚了,當此情境,感慨良多。
接下來詩人用“寒浸寶刀”一語,對自己身着戎裝送行,做了進一步的描述。一個“寒”字,點明時令是秋冬時節。寶刀爲寒氣所浸,凜凜然而有殺氣,不禁令人想起荊軻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李商隱《杜工部蜀中離席》詩曰:“人生何處不離羣,世路干戈惜暫分。”看來,詩人身着戎裝送別親友的行爲的確有點異乎尋常。
至於詩人戎裝送別的原因。頷聯兩句對此作了詮釋:“想要知道我的真實想法,只有在生死關頭纔會明白,何必從一己的安危來討論去留的問題呢?”原來,詩人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了。一個“何用問”,態度堅定果敢,不容置疑。是啊,在社稷危難之際,個人的去留生死都不算什麼了。“杖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爲封侯”,則是對上聯“留”字的深入開掘。“留”下來,橫刀立馬血戰沙場。圖的是爲國雪恥,而不是爲自己封侯。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詩曰:“功名只向馬上取。”自古以來,“一將功成萬骨枯”成爲某些人謀取爵賞的重要途徑。“橫戈原不爲封侯”則是對這種社會風氣的否定。世人津津樂道的“封侯”,盡是將士血染成袁崇煥在《偕弟煜夜坐有作》詩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情懷。民族英雄戚繼光《韜鈐深處》詩曰:“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二人可謂意氣相投。可見,衛國、反戰、和平,這纔是詩人“杖策”、“橫戈”的終極目標。這兩句詩,擲地有聲,將詩人的愛國情思推向頂峯,成爲全詩畫龍點睛之筆。
繃緊之琴絃,在奏出憾人心魄的強音之後,會有一段間歇,使激情稍緩。如此方顯得張弛有致,跌宕多姿尾聯的前句“故園親侶如相問”,不僅語調舒緩,而且還暗用了“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的典故。詩人有家不歸之原因,詩人自己作了回答:邊塵未淨,心懷慚愧,豈能歸鄉?其報國之志,如同玉壺冰心,純潔且堅貞這兩句詩用典使事,不露行藏,把言外之意、象外之景、弦外之音盡付讀者自思。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邊中:邊疆地區。
- 送君寒浸寶刀頭:送別時,寒氣浸透了寶刀,形容邊疆的寒冷。
- 肺腑:內心深処。
- 策杖:拄著柺杖,這裡指爲了某個目的而行動。
- 橫戈:橫持戈矛,指從軍作戰。
- 封侯:古代指被封爲諸侯,這裡泛指高官厚祿。
- 故園:故鄕。
- 親侶:親友。
- 邊塵:邊疆的戰事。
繙譯
離家別路已五年,邊疆送別時,寒氣浸透了寶刀。 若想知道我內心的真實想法,生死與共,何必在乎安危與去畱。 我拄著柺杖,衹爲洗雪國家的恥辱,橫持戈矛,不是爲了封侯拜相。 如果故鄕的親友問起,我感到羞愧,因爲邊疆的戰事還未平息。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袁崇煥對國家的忠誠和對家鄕的思唸。詩中,“五載離家別路悠”展現了作者長期的戍邊生活,而“送君寒浸寶刀頭”則通過寒冷的寶刀頭,形象地描繪了邊疆的艱苦環境。後兩句“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畱”深刻表達了作者與國家生死與共的決心。最後兩句“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則流露出作者對未能平定邊疆戰事的愧疚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家鄕親友的深深思唸。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真摯,展現了作者高尚的民族情懷和堅定的報國之志。
注釋
- 五載:五年,古代以十二個月爲一年,五載即五年。
- 離家別路悠:離家出征,道路漫長。
- 寒浸寶刀頭:寶刀在嚴寒中顯得更加冷冽,象征著嚴峻的戰鬭環境。
- 肺腑:內心深処,真誠的情感。
- 生死:這裡指生死與共的忠誠關系。
- 安危:安全與危險,此処指戰事的勝負。
- 去畱:離開與畱下,這裡指是否繼續戰鬭。
- 策杖:拄杖而行,可能因傷殘或年老。
- 雪恥:洗刷過去的恥辱,指複仇或恢複名譽。
- 橫戈:橫持武器,表示準備戰鬭。
- 封侯:古代封賞有功之臣,此処可能暗指個人功名。
- 故園親侶:家鄕的親人朋友。
- 邊塵:邊境的戰塵,代指戰爭狀態。
繙譯
五年離家遠行,道路漫長,我在寒冷中握緊寶刀爲你送行。想要了解我們之間的生死情誼,何必再問是去是畱,決定畱在戰場是爲了洗雪恥辱,而不是單純追求封侯。如果家鄕的親人朋友問起,我會感到慙愧,因爲邊境的戰火還未平息。
賞析
這是一首充滿壯志和深情的邊塞送別詩。袁崇煥通過描述自己五年來遠離家鄕、堅守邊疆的經歷,表達了對朋友的深厚情誼以及矢志報國的決心。"寒浸寶刀頭"形象地描繪了邊關環境的艱苦,"策杖圖雪恥"則展現出詩人堅靭不拔的精神。同時,詩中流露出的對家鄕親人的愧疚之情,也揭示了他心中那份深深的思鄕之情和責任感。整首詩情感真摯,既有豪邁的英雄氣概,又有深沉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