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翁山六十一舉第五子阿需值其母八十七壽賦詩索和次韻四首
羅浮四百總兒孫,中有麻姑獨坐尊。
千載丹砂餘焰暖,一村梅樹著花繁。
即看岐嶷娛衰白,轉盼孩提便冠婚。
自是北堂嘉慶在,宜男之草本名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屈翁山:人名,具躰指代不明,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僚。
- 六十一擧第五子阿需:指屈翁山在六十一嵗時生下了第五個兒子,名叫阿需。
- 麻姑:神話中的仙女,此処可能指代屈翁山的妻子,即阿需的母親。
- 岐嶷:形容山勢高峻,此処可能比喻孩子的成長迅速或才華出衆。
- 衰白:指老年人的白發,此処指屈翁山或其妻子的年老。
- 孩提:指幼年時期的孩子。
- 冠婚:指成年和結婚,此処可能指阿需將很快長大成人竝結婚。
- 北堂:指家中的主婦,此処指阿需的母親。
- 宜男之草:即萱草,傳說中能使人多生男孩的草,此処寓意祝福。
繙譯
羅浮山四百峰巒都是屈家的兒孫,其中麻姑仙女獨坐尊位。 千年鍊丹的火焰雖已熄滅,餘溫依舊溫煖,一村的梅樹花開繁盛。 眼看這孩子迅速成長,給老去的父母帶來歡樂,轉眼間這孩子就要長大成人竝結婚。 自然是家中的主婦帶來喜慶,萱草象征著多子多福,本就是吉祥之物。
賞析
這首詩是陳恭尹爲慶祝屈翁山六十一嵗時生下第五子阿需,同時正值其母八十七嵗壽辰而作。詩中通過羅浮山的壯濶景象和麻姑仙女的尊貴形象,寓意屈家的繁榮昌盛。提及千年丹砂的餘溫與梅樹的繁花,象征著家族的溫煖與生機。後兩句則表達了對孩子迅速成長的喜悅,以及對家族未來充滿希望的祝福。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對家族和未來的美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