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送春次王紫詮使君韻十首時積雨八旬矣四月朔日積雨偶晴故有此作寄餘索和十首

青泥亭子石闌干,高冢累累照水寒。 泉下朝雲何處所,偈中如露未曾乾。 蠅能遠道因隨驥,草有餘香不讓蘭。 試問錢塘蘇小墓,清明寒食幾人看。
拼音

所属合集

#三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青泥亭子:指西湖邊上的青泥亭,亭子四周有石制的欄杆。
  • 高冢累累:指高大的墳墓,累累形容墳墓衆多。
  • 照水寒:形容水面反射出寒冷的光。
  • 泉下朝雲:指泉水下方的雲霧,朝雲可能暗指早晨的雲霧。
  • 偈中如露:偈,指佛教中的偈語,如露比喻偈語中的真理短暫而珍貴。
  • 未曾乾:乾,古同「幹」,指未曾乾涸,意指真理永恆不變。
  • 蠅能遠道因隨驥:比喻弱小者因跟隨強者而能走得更遠。
  • 草有餘香不讓蘭:餘香,指草的香氣,不讓蘭,意指草的香氣不亞於蘭花。
  • 錢塘蘇小墓:指杭州西湖邊的蘇小小墓,蘇小小是南朝梁時期的著名歌女。
  • 清明寒食:清明和寒食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清明時節人們會掃墓祭祖。

翻譯

青泥亭四周的石欄杆旁,高大的墳墓映照着寒冷的水面。 泉水下方的雲霧飄渺不定,佛教偈語中的真理如同露水,永恆不變。 弱小的蠅蟲因跟隨駿馬而能行遠路,普通的草也有不輸蘭花的餘香。 試問錢塘江邊的蘇小小墓,清明寒食時節,有多少人會去祭拜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西湖邊的景色和墓地,表達了對逝去春天的哀思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徵的手法,如「蠅能遠道因隨驥」和「草有餘香不讓蘭」,展現了弱小者因依附強者而得以生存,以及平凡之物也能有不凡之處的哲理。結尾的「試問錢塘蘇小墓,清明寒食幾人看」則透露出對歷史和人生的深刻反思,以及對逝去美好事物的懷念。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