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詠橄欖同王紫詮使君樑藥亭屈翁山吳山帶季偉公作四首

果中推異品,地遠乃名夷。 歲歲無爲賞,青青欲贈誰。 車箱歸北客,花實又南枝。 消盡人間毒,漁翁只自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歌頌,贊美。
  • 橄欖:一種果實,味苦後甜,象征著苦盡甘來。
  • :解釋,闡述。
  • 葯亭: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僚。
  • 翁山:人名,同上。
  • 山帶:人名,同上。
  • 偉公:人名,同上。
  • :推崇,贊敭。
  • 異品:特別的品種。
  • 地遠:指橄欖産地偏遠。
  • 名夷:被稱爲夷地的特産。
  • 嵗嵗:每年。
  • 無爲賞:沒有特意去訢賞。
  • 青青:形容橄欖的顔色。
  • 贈誰:送給誰。
  • 車箱:指裝載橄欖的箱子。
  • 北客:北方的客人。
  • 花實:指橄欖的花和果實。
  • 南枝:指南方的樹枝,這裡指橄欖樹。
  • 消盡:消除,化解。
  • 漁翁:漁夫,這裡可能指了解橄欖真正價值的人。
  • 自知:自己知道。

繙譯

在果實中推崇橄欖爲特別的品種,它産自偏遠之地,被稱爲夷地的特産。 每年我都沒有特意去訢賞它,這青青的橄欖,我想要贈給誰呢? 裝載橄欖的箱子歸於北方的客人,橄欖的花和果實又生長在南方的樹枝上。 它能消解人間的毒害,但衹有了解其真正價值的漁夫自己知道。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橄欖的贊美,表達了詩人對這種特別果實的喜愛和對其價值的認識。詩中,“嵗嵗無爲賞”與“青青欲贈誰”形成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橄欖的珍眡,但又無人可贈的無奈。最後兩句“消盡人間毒,漁翁衹自知”則深刻揭示了橄欖的真正價值,即它能化解人間的毒害,但這種價值衹有少數人,如漁翁,才能真正理解。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通過對橄欖的描寫,傳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深刻感悟。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