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感十二首次王礎塵

不知何處問陽回,但覺殘年萬物催。 關外虎頭無定遠,世間人面有牛哀。 頗疑孤竹移貪水,真信昆池是劫灰。 赤地比來餘萬里,青春不到白龍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陽回:指春天到來,陽氣回升。
  • 殘年:指年末。
  • 關外:指邊關之外,即邊疆地區。
  • 虎頭:此處可能指邊疆的險要之地。
  • 定遠:安定遠方,指邊疆的穩定。
  • 人面牛哀: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形容人面獸心,比喻人心險惡。
  • 孤竹:古代國名,此處可能指邊遠之地。
  • 貪水:可能指貪圖享樂之地。
  • 昆池:即昆明池,此處可能指古代的遺蹟。
  • 劫灰:佛教用語,指劫火之後的灰燼,比喻毀滅後的遺蹟。
  • 赤地:指乾旱荒蕪的土地。
  • 白龍堆:地名,指邊疆的沙漠地帶。

翻譯

不知道在哪裏能感受到春天的迴歸,只覺得年末萬物都在催促着時光的流逝。 邊關之外的虎頭地,沒有定遠的安寧,世間的人心險惡如同牛哀。 我懷疑孤竹國是否遷移到了貪圖享樂之地,真的相信昆池已是劫火後的灰燼。 這片赤地如今已荒蕪萬里,春天的生機未能到達白龍堆的沙漠。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春天、年末、邊疆和世態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世事變遷的感慨。詩中「不知何處問陽回」一句,既表達了對春天到來的期盼,也暗含了對時光無情的無奈。後文通過對邊疆的描繪和對人心的比喻,進一步抒發了對世態炎涼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透露出詩人對時代變遷的深刻思考。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