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頌 · 桓

綏萬邦, 屢豐年。 天命匪解, 桓桓武王。 保有厥士, 於以四方, 克定厥家。 於昭於天, 皇以間之。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安撫天下諸侯國, 連年豐收好景象, 上天不懈懷周邦。 威武神勇是武王, 保有原來的國土, 擁有天下遍四方, 真正奠定周家邦。 功德輝煌耀上天, 取代腐朽的殷商!

注釋

綏:和。萬邦:指天下各諸侯國。 婁(lǚ):同“屢”。 匪解(fēixiè):非懈,不懈怠。 桓桓:威武的樣子。 保:擁有。士:指武士。 於:往。以:有。有四方,即征服四方之國而擁有天下。 克:能。家:周室,周王宗室。 於(wū):嘆詞。昭:光明,顯耀。 皇:皇天。間(jiàn):通“瞷”,監察。

《周頌·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近現代學者一般認爲此詩是《大武》中的一個樂章的歌辭,先說天下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然後講周武王克商,天下安定,王朝穩固。全詩一章,一共九句,通篇語言雍容典雅,呈現出一種歡樂祥和的氛圍。

賞析

此詩是古代大型舞樂《大武》的六成歌詞。《大武》的樂曲早已失傳,雖有零星的資料,但終難具體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則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記錄,可以作大概的描繪。第一場,在經過一番擂鼓之後,爲首的舞者扮演武王,頭戴冕冠出場,手持干鏚,山立不動。其餘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陸續上場,長時間詠歎後退場。這一場舞蹈動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諸侯會師,八百諸侯會合之後,急於作戰,而周武王以爲伐紂的時機尚不成熟,經過商討終於罷兵的事實。第二場主演者扮姜太公,率衆舞者手持干戈,奮臂擊刺,猛烈頓足。他們一擊一刺,做四次重複,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隊闖犯敵陣進行挑戰,武王率大軍進攻,迅速獲勝,威振中原。第三場衆舞者由面向北轉而向南,表示周師凱旋返回鎬京。第四場開始時,衆舞者混亂爭鬥,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於是衆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後,東方和南方發生叛亂,周、召二公率兵平亂的事實。第五場,衆舞者分成左右兩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動鈴鐸,鼓勵衆舞者前進,表示成王命周公鎮守東南,命召公鎮守西北。第六場,衆舞者恢復第一場的位置,作閱兵慶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動作,表示周公平亂以後,慶祝天下太平,各地諸侯尊崇周天子。 《大武》六成對應六詩,據《毛詩序》“《武》,奏《大武》也”“《酌》,告成《大武》也”的說明及《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記楚王之言“武王克商,……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其三曰:‘鋪時繹思,我徂維求定。’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可知《周頌·桓》是樂舞《大武》六成(第六場)的歌詩。 《周頌·桓》這首詩的前三句,是以“綏萬邦,婁豐年”來證明天命是完全支持周朝的。“婁豐年”在農耕社會對贏得民心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百姓對能致物阜年豐的王朝總會表示擁護;而獲得農業豐收,在上古時代離不開風調雨順的自然條件,“婁豐年”便理所當然地成爲天意的象徵。中間四句歌頌英勇的武王和全體將士,並告訴全體諸侯,武王的將士有能力征服天下、保衛周室。疊字詞“桓桓”領出整段文字,有威武雄壯的氣勢,而“於以四方”云云,與首句“綏萬邦”上下綰合,一強調國泰民安,一強調征服統治,而都有周室君臨天下的自豪感。最後兩句是禱告上蒼、讓天帝來作證,以加強肯定,同時也是對第三句“天命匪解”的呼應。詩的核心就是揚軍威以震懾諸侯,從而達到樹立周天子崇高權威的目的,其內容正與《尚書·周書·多方》一致。詩名爲《桓》,“桓”即威武之貌,正點明瞭主題。詩的語言雍容典雅,威嚴而出之以和平,呈現出一種歡樂的氛圍,涌動着新王朝的蓬勃朝氣。

無名氏

周朝佚名作者的統稱。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