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 · 王風 ·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無飢渴!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詩經全集

譯文

丈夫服役去遠方,服役長短難估量,不知到了啥地方?雞兒已經進了窩,太陽也向西邊落,牛羊成羣下山坡。丈夫服役在遠方,教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去遠方,每日每月恨日長,不知何時聚一堂?雞兒紛紛上了架,太陽漸漸也西下,牛羊下坡回到家。丈夫服役在遠方,但願不會餓肚腸!

注釋

於:往。役:服勞役。於役,到外面服役。 期:指服役的期限。 曷(hé):何時。至:歸家。 塒(shí):雞舍。牆壁上挖洞做成。 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如之:猶說“對此”。 不日不月:沒法用日月來計算時間。 有(yòu)佸(huó):相會,來到。 桀:雞棲木。一說指用木頭搭成的雞窩。 括:來到。音、義同“佸”。 苟:誠,猶如實。

《國風·王風·君子于役》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首寫妻子懷念遠出服役的丈夫的詩。全詩二章,每章八句。此詩從日常生活中雞進籠了、羊牛回家了而自己的丈夫還沒有回來,寫妻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人情之習見,語言之真樸,懷念丈夫之深切,千百年以下感人肺腑。全詩兩章相重,只有很少的變化。每章開頭,是女主人公用簡單的語言說出的內心獨白;然後詩中淡淡地描繪出一幅鄉村晚景的畫面,表達女主人公悵惘的盼望和期待;最後這種盼待轉變爲對丈夫的牽掛和祝願。

賞析

這是一首很樸素的詩。兩章相重,只有很少的變化。每章開頭,是女主人公用簡單的語言說出的內心獨白。稍可注意的是“不知其期”這一句(第二章的“不日不月”也是同樣意思,有不少人將它解釋爲時間漫長,是不確切的)。等待親人歸來,最令人心煩的就是這種歸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結果每天都是失望。如果只是外出時間長但歸期是確定的,反而不是這樣煩人。正是在這樣的心理中,女主人公帶着嘆息地問出了“曷至哉”: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 這下面的一節有一種天然的妙趣。詩中不再正面寫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憤怨,而是淡淡地描繪出一幅鄉村晚景的畫面:在夕陽餘暉下,雞兒歸了窠,牛羊從村落外的山坡上緩緩地走下來。這裏的筆觸好像完全是不用力的,甚至連一個形容詞都沒有,不像後代的文人辭章總是想刻畫得深入、警醒,恐怕讀者不注意。然而這畫面卻很感動人,因爲它是有情緒的。讀者好像能看到那凝視着雞兒、牛兒、羊兒,凝視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遠方的道路的婦人,是她在感動讀者。這之後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讀者分明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愁思濃重了許多。倘試把中間“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三句抽掉,將最後兩句直接接繼在“曷至哉”之後,感覺會完全不同。這裏有抒情表達的節奏問題——節奏太快,沒有起伏,抒情效果出不來;同時,這畫面本身有其特別的情味。 熟悉農村生活的人經常看到這樣的晚景。農作的日子是辛勞的,但到了黃昏來臨之際,一切即歸於平和、安謐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欄,炊煙裊裊地升起,燈火溫暖地跳動起來,農人和他的妻兒們聊着閒散的話題。黃昏,在大地上出現白天未有的溫順,農人以生命珍愛着的東西向他們身邊歸聚,這便是古老的農耕社會中最平常也是最富於生活情趣的時刻。可是在這詩裏,那位妻子的丈夫卻猶在遠方,她的生活的缺損在這一刻也就顯得最爲強烈了,所以她如此悵惘地期待着。 這詩的兩章幾乎完全是重複的,這是歌謠最常用的手段——以重疊的章句來推進抒情的感動。但第二章的末句也是全詩的末句,卻是完全變化了的。它把妻子的盼待轉變爲對丈夫的牽掛和祝願:不歸來也就罷了,但願他在外不要忍饑受渴吧。這也是最平常的話,但其中包含的感情卻又是那樣善良和深摯。 這是古老的歌謠,它以不加修飾的語言直接地觸動了人心中最易感的地方。它的天然之妙,在後世已是難以重複的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君子:此處指丈夫。
  • 於役:去服役。,在;,服役。
  • 曷(hé)至哉:意思是何時歸來呢?,何、何時。
  • 塒(shí):牆壁上挖洞做成的雞窩。
  • 如之何勿思:怎麼能不想念呢。
  • 不日不月:沒法用日月計算時間,指時間漫長。
  • 佸(huó):相聚、相會。
  • 桀(jié):這裏指供雞棲息的小木樁。
  • 下括:一同歸來。,通「佸」,會合。
  • 苟無飢渴:但願他不至於受飢受渴。,但願、希望 。

翻譯

我的丈夫去服役,不知道他要去多久,何時才能歸來啊?雞兒都進了牆洞的窩,太陽也漸漸西沉了,牛羊都沿着山坡下來了。我的丈夫去服役,叫我怎麼能不想念! 我的丈夫去服役,已經好多日子沒個準頭,什麼時候才能和他團聚?雞兒都棲息在木架上,太陽已經往西落下了,牛羊也都一起回到圈裏。我的丈夫去服役,但願他在外面不要受飢受渴!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鄉村傍晚的生活畫面,通過對家畜家禽日暮歸來情景的描寫,引出家中妻子對遠在他鄉服役的丈夫深深的思念。詩的開篇就點明丈夫外出服役不知歸期,爲全詩定下了憂慮思念的基調。詩中描繪的傍晚家畜歸圈的場景,是鄉村日常的平靜畫面,卻更加襯托出女主人公倚門遠眺、盼夫歸而不得的孤獨與惆悵。重複詠唱不僅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也加深了情感的表達,特別是結尾對丈夫 「苟無飢渴」 的關懷與祝願,真摯自然,將女主人公對丈夫的深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全詩語言質樸清新,意境深遠,用日常景象傳遞出深深的思念之情,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

無名氏

周朝佚名作者的統稱。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