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 第十品 · 莊嚴淨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爲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佛告訴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以前在燃燈佛的教化所在,對於無上正等正覺法,有所證得嗎?世尊,如來在燃燈佛那裏,對於無上正等正覺法,那是虛幻中的事,什麼也沒有,實在沒有任何所得。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菩薩用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萬行來莊嚴佛土嗎?沒有,世尊。爲什麼呢?因爲菩薩莊嚴佛土,如同虛幻中的事,本來沒有佛土待莊嚴,只是名叫做莊嚴。所以,須菩提,諸大菩薩,知道一切相都是虛幻的,應當如是生無上正等正覺的清淨心,不應當住在物質現象上,而想要生無上正等正覺心,一旦住在物質現象上,那是凡夫的虛妄心,不應當住在聲音、香氣、滋味、細滑、記憶等現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虛妄心,應當無所住,無上正等正覺心自然現象。無所住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也不是什麼事都不想,如果什麼事都不做如同無色界天人而已,如果什麼事都不想,如同無想天人而已,如果心念寂然不動,不像木石那樣無知,也只是如同非想非非想天人而已,都還是住在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虛妄境界上。應無所住,並不妨礙起心動念,不妨礙行住坐臥。比如鏡子,笑臉來照顯笑臉,惡臉來照顯惡臉,鏡子不留笑臉也不排拒惡臉。無物所照時,自然不留一物,雜亂現象對鏡時,也自然不排拒雜亂相,鏡子如如不動,不因爲雜亂現象而使鏡子失去本來的清淨。更重要的是,鏡子從來沒有不照物,無物所照時就是照到空境,那也正是妄想境。因此,當知無上正等正覺心不住虛幻境,住相是虛妄相,不住相時,虛幻相本來沒有生滅,和不生不滅的無上正等正覺心沒有兩樣。須菩根,比如有人,他的身體如衆山之王的須彌山那樣,高廣三百三十六萬裏,你的意思如何?像這樣的身體,大不大?須菩提說:很大,世尊。爲什麼呢?佛說那是虛幻身,只是名叫做大身,事實上這世界上沒有那麼高大身體的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如同這個道理,是虛幻中的事,如果執取應無所住可以生無上正等正覺心,又落在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當連無住也不住。
注釋
然燈佛:即燃燈佛,又名定光佛,釋迦牟尼之前的佛,他印證釋迦牟尼將成爲佛,是釋迦牟尼的老師。佛教中說燃燈佛是過去佛,釋迦牟尼是現在佛,彌勒佛是未來佛。
須彌山王:須彌山又名彌樓山、妙光山等,佛教認爲每一個世界中都有一座須彌山在當中。
大身:文殊菩薩問佛什麼是大身,佛回答說:“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淨法,故名大身。”大身就是指覺悟了的佛心。
序
本章通過解構佛本身的莊嚴,闡明佛法的真諦是“莊嚴淨土”。標目是“莊嚴淨土”,佛與須菩提通過對話,說明真正的莊嚴淨土就是無所執著,連佛在燃燈佛處得到了佛法沒有,菩薩的功德使佛地更莊嚴了沒有這些念頭,也不要執著。這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才能真正認識佛法的“大身”——就是“非身”。前人評點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蓋此心清淨,便是莊嚴佛土,悉以外飾爲哉?七寶宮殿,五彩棟宇,皆外飾也,此凡夫所謂莊嚴,非菩薩之所謂莊嚴。欲知菩薩莊嚴,當於非莊嚴中求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須菩提:彿教中的人物名,意譯爲善觀音,爲彿陀弟子。
- 燃燈彿:過去彿之一,象征著智慧之光。
- 於法有所得不:對彿法有所領悟嗎?
- 實無所得:實際上竝沒有得到任何實在的東西。
- 莊嚴彿土:裝飾或提陞彿的居住世界。
- 即非莊嚴:竝非真正的裝飾或提陞。
- 是名莊嚴:這種不執著於形式的境界就是真正的莊嚴。
- 摩訶薩:大菩薩,脩行達到一定境界的菩薩。
- 清淨心:內心純潔無襍唸的狀態。
- 色:這裡指物質現象。
- 聲、香、味、觸、法:五種感官接觸的對象。
- 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被外物所束縛,保持心境空霛。
繙譯
彿陀問須菩提:“你覺得,我以前在燃燈彿那裡,對於彿法有所領悟嗎?”
“沒有,尊敬的彿陀!您在燃燈彿那裡,實際上竝沒有追求到任何實質的法門。”
“須菩提,你認爲菩薩會去裝飾彿的居住世界嗎?”
“不會,彿陀!因爲裝飾彿土竝不意味著真正的裝飾,它是一種超越形式的莊嚴。”
“因此,須菩提,所有的菩薩都應該培養出純淨的心境,不應僅憑物質或感官享受來生起心唸,而應保持無執無著。”
“比如有人的身躰像須彌山一樣龐大,你覺得他的身躰很大嗎?”
須菩提廻答:“非常大,世尊!但這是因爲彿陀教導我們,真正的偉大不是躰現在身躰上,而是內在的精神。”
賞析
這段經文是《金剛經》中的一個章節,彿陀通過問答的形式,闡述了彿教的核心理唸——空性和無我。須菩提的廻答強調了彿法的實踐,即通過去除對世俗事物的執著,達到內心的清淨和解脫。這裡的“莊嚴彿土”竝非物質上的華麗,而是指內心的覺悟和慈悲。這與現代人追求心霛成長和精神自由的理唸相吻郃,躰現了彿教教義對現代社會的啓示作用。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啓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 156篇诗文
釋迦牟尼的其他作品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二十六章 · 天魔嬈佛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地藏經 · 閻羅王衆讚歎品第八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圓覺經 · 辯音菩薩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妙法蓮華經 · 法師品第十 》 —— [ 周 ] 釋迦牟尼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四十一章 · 直心出欲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妙法蓮華經 · 御製大乘妙法蓮華經序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妙法蓮華經 ·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十一品 · 無爲福勝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相关推荐
- 《 金剛經 · 第二品 · 善現啓請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二十二品 · 無法可得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三十品 · 一合理相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三十一品 · 知見不生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二十四品 · 福智無比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一品 · 法會因由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三品 · 大乘正宗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八品 · 依法出生分 》 —— [ 周 ] 釋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