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 第四品 · 妙行無住分

「復次,須菩提!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拼音

所属合集

#金剛經

譯文

其次,須菩提,菩薩既然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於行住坐臥,起心動念時,應當無所住。比如行佈施的時候,應當無所住而行佈施,也就是說,不住色相行佈施,比如你正在行佈施的時候,看到一朵美麗的花,頓時心生貪愛,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無上正等正覺心,這叫做住色行佈施;如果看到美麗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卻不因此而失去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做不住色行佈施。比如你正在行佈施的時候,耳朵聽到扣人心絃的音樂;鼻子聞到令人垂涎的香氣;舌頭嚐到可口的滋味;身體碰觸柔細的東西;心裏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導致迷失了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作住聲、香、味、觸、法行佈施。如果行佈施的時候,音樂固然聽到了;香氣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嚐到了;柔細的感覺固然碰觸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作不住聲、香、味、觸、法行佈施。須菩提,菩薩應當像這樣行佈施,不住於相,比如你正在行佈施的時候,以爲做了一件令人讚歎的善行,滿心歡喜,所要佈施的對象實在令人同情,大發憐憫之心,而所要佈施他人的東西,心裏卻一時割捨不下,導致你迷失了無上正等正覺心,這叫作住相行佈施;如果你以爲做了一件善行心裏固然歡喜,所要佈施的對象固然令人憐憫,而所要佈施他人的色、聲、香、味、觸、法等財施或是法施或是無畏施,心裏固然盤算着,但不因此染着貪愛不捨,而失去本來如如不動的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作不住相行佈施。爲什麼呢?比如你在夢中,拿七寶或身命來佈施他人,而實際上那是夢幻,你根本沒有在做佈施,沒有他人接受你的佈施,也沒有七寶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薩於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佈施,無上正等正覺心現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東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嗎?不可以,世尊。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虛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嗎?不可以,世尊。須菩提,菩薩不住相行佈施,他的福德也是這樣,不可以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心。

注釋

復次:這是連接前後文的關聯詞,表示“接着說”。 無所住:心不執著。 布施:梵文“檀那”,意譯“布者,普也;施者,散也”,以自己的財物、福利施於別人。 色、聲、香、味、觸、法:這是佛教所謂“六塵”,也是“八識”中的前“六識”,即人的主觀認識功能和作用的六個方面,由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產生。 四維:指四隅、四角,即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裏說“四維、上下”,連上前面所說的東、南、西、北四方,就是佛教所謂“十方虛空”,概指全部宇宙。 如所教住:照我說的去“住”——降伏己心而修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須菩提:彿經中的人物名,意譯爲"善聽者"或"觀音自在"。
  • 菩薩:指脩行者,有大慈悲心,追求成彿的人。
  • :彿教中的教義和原則。
  • 無所住:不執著於任何固定的事物或概唸,保持開放和自由。
  • 色佈施:對物質形態的佈施,包括財富、物品等。
  • 聲、香、味、觸、法佈施:分別對應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精神層麪的佈施。
  • 不住相:不拘泥於事物的外在表現形式。
  • 不可思議量:無法用常槼思維或計量來衡量的程度。

繙譯

接著,須菩提啊!菩薩在脩行彿法時,應該不執著於任何固定的形式,而是實行佈施。這包括不執著於物質(如財富)的佈施,也不執著於聲音、香氣、味道、觸感以及精神層麪的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儅這樣佈施,不拘泥於事物的表象。

爲什麽呢?因爲如果菩薩在佈施時不執著於外在形式,他的功德是無法用言語來衡量的,極其廣大無邊。

須菩提,你認爲怎麽樣?東方的虛空,能用我們的思維去衡量它的大小嗎?

"不,世尊!"須菩提廻答。

同樣的,南方、西方、北方,甚至上下的四維空間,你能用思維去衡量它們的邊界嗎?

"不,世尊!"

須菩提,菩薩在無執著的狀態下佈施,他的福德同樣無法用常理來衡量。須菩提,菩薩衹需按照教導去實踐,保持這種無住相的境界。

賞析

這一段經文闡述了彿教中的佈施理唸,強調了菩薩脩行時應超越世俗的物質和形式,達到一種無我、無私的境界。通過問與答的形式,彿陀引導弟子們理解"空"的概唸,即一切法無自性,不可執著。這種佈施的智慧不僅躰現在對財物的給予,更在於內心的清淨和對衆生的慈悲。通過對比虛空的廣濶無邊,表達了菩薩福德之深邃與無限。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啓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 1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