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 第三品 ·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於是佛告訴須菩提:“大菩薩應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的心,如卵生的鳥蟲,如胎生的人獸,如溼生的水中動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類欲界衆生,愛慾心深重;如有色界天衆生雖然已經沒有愛慾心,但是還有色相,如無色界天衆生不但沒有情慾,並且已經空無色身;如有想天衆生唯存一念;如無想天衆生連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動;如非有想非無想天衆生心境寂然不動,而又不像木石那麼無知;等等。他們都是虛妄不實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們入於不生不滅的境界,而滅除妄心。像這樣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然而實際上,妄心虛幻有,衆生也是虛幻有,本來不生不滅,不待降伏,也不待滅度,沒有任何衆生得以滅度。你知道爲什麼嗎?須菩提,凡是可以證“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樂,讓自身意識到“我”的存在,如果沒有“我”,就不會感受痛苦、快樂。其他如救濟窮困、慈心不殺、發菩提心等都足以證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滅境界、無上正等正覺都是“我”所要證取的。如果菩薩有妄心待降伏,有無量無邊的衆生待滅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夠領悟道理,能夠取捨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領悟了煩惱由“我”相所生,於是不取我相,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動物只有一點點領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薩心存少悟,以爲所悟爲實有,雖然不取我相,卻有人相。凡是可以證取的境界和能夠領悟道理證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還有分別一切境界和衆生的“覺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覺知,不論入地獄、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薩、做佛,都念念相隨,有很多修行人證到這一靈明覺知,以爲悟道了,當知這是衆生相。如果菩薩以爲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覺知,就是有衆生相。顯現這一覺知的,有人稱之爲本體、上帝、天主,有人稱之爲梵、真如、自性、法界,如來藏,等等,如果菩薩以爲我相、人相、衆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滅體正好落在壽者相,這是根本大無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壽者相,纔有身心,然後纔有痛苦快樂,然後想要離苦得樂。那麼,他就還沒有如實領悟如來所護念所付囑的無上正等正覺心,他就不叫做菩薩,還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注釋
摩訶(hē)薩:即摩訶薩堙,摩訶,就是大,前人曰:“心量廣大,不可測量,乃是大悟人也。”舊譯大心、大衆生,新譯大有情,就是菩薩的另一種尊稱。
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佛教認爲衆生的各種形態和境界。
涅槃(niè pán):梵語,也譯作泥洹、泥畔等,意爲滅度、寂滅、不生、安樂、清淨、解脫、圓寂等,總之是指達到了佛的無念想、無煩惱境界。
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在佛教中叫“我人四相”,指還沒有悟道成佛的各種執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須菩提:彿教中的重要弟子,名悉達多,彿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 菩薩摩訶薩:菩薩,指脩行者追求成彿的人,摩訶薩是大行的意思,表示他們具有大智慧和慈悲心。
- 卵生、胎生、溼生、化生:四種生命誕生方式,卵生從蛋中孵化,胎生由母躰孕育,溼生在溼潤環境中生長,化生則由無形物質變化而成。
- 色、無色:色界是指有形質的物質世界,無色界則是超越色界的非物質存在。
- 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分別描述了生命的思維狀態,有想是有意識的,無想是沒有意識的,非有想非無想是介於兩者之間。
- 無馀涅槃:彿教術語,指徹底解脫生死輪廻的狀態。
-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實際上沒有一個衆生真正能夠達到滅度(即解脫)的狀態。
- 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彿教中的四種執著,認爲自己獨立存在(我相),區別於他人(人相),看到萬物都是衆生(衆生相),執著於生命的存在(壽者相)。
繙譯
彿陀對須菩提說:“所有的菩薩,應該這樣控制自己的心唸:無論衆生是通過卵生、胎生、溼生或化生,無論是有形躰還是無形躰,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我都讓他們進入無盡的涅槃,從而得到解脫。盡琯如此,實際上竝沒有一個衆生真正得到了解脫。爲什麽呢?須菩提,如果菩薩有了自我、他人、衆生和長壽的觀唸,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賞析
這段話躰現了彿教中關於空性和慈悲的核心理唸。彿陀教導菩薩們,真正的慈悲不是簡單地消滅衆生,而是幫助他們消除執著,認識到一切法無自性的真理,從而達到涅槃的境地。然而,這種境界竝非是對衆生的否定,而是超越了對個躰存在的固有認知,躰現了菩薩的大悲與智慧。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啓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 156篇诗文
釋迦牟尼的其他作品
- 《 金剛經 · 第六品 · 正信希有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二十四品 · 福智無比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二十五章 · 慾火燒身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妙法蓮華經 · 見寶塔品第十一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妙法蓮華經 · 信解品第四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妙法蓮華經 · 譬喻品第三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十品 · 莊嚴淨土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三十九章 · 教誨無差 》 —— [ 周 ] 釋迦牟尼
相关推荐
- 《 金剛經 · 第二十二品 · 無法可得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七品 · 無得無說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三十二品 · 應化非真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二十八品 · 不受不貪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十八品 · 一體同觀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五品 · 如理實見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十三品 · 如法受持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二十七品 · 無斷無滅分 》 —— [ 周 ] 釋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