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 第三十二品 · 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説,其福勝彼。 云何爲人演説,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説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説,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拼音
譯文
須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滿無量數世界的七寶來佈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心上求佛果,下化衆生的話,實踐此經,甚至只用四句偈語來實踐、讀誦,爲他人演說,他的福德勝過七寶佈施。那麼,如何爲他人演說呢?應無所住而演說,如如而不動。因爲任何一切可以證取,可以說明的都是有爲法,而有爲法都如同夢幻泡影,本來不可取不可說,又如同水露,如同閃電,雖然呈現過,瞬間消失,不可取不可說,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聽佛所說,大家都很歡喜,並且信受奉行。
注釋
菩薩心:菩提舊譯爲道,新譯爲覺,就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萌生了向佛覺悟的心思、念頭。
如如不動:佛教術語,指達到了覺悟的境界。
有爲法:有所作爲就有因緣結果,佛教認爲這樣就永遠牽連不絕,無法覺悟,所以有爲法就是指紅塵世界的一切思想感情言語行爲。
如是觀:像這樣看。
優婆塞、優婆夷:梵語,指在家修行的居士,男的叫優婆塞,女的叫優婆夷。
序
一切都在變化,因此一切都不眞實,這就是「應化非眞」。佛最後念四句偈語,是對《金剛經》義理的槪括總結。總之一切「有爲法」即一切紅塵萬象,如夢幻,如泡影,如露水,如閃電,都是轉瞬即逝,也就是標目所謂「應化非眞」,一切都是變化不居的,是不眞實的。你懂得了這一點,你就看開了,你也就覺悟了,你就要修行,要向眾生講解這箇道理,你就不再被世俗的功名利祿等所迷惑糾纏,你就不是一個心心念念衹想到自己的自私的人和可憐的人,而是一個菩薩,一個佛了。菩薩和佛幷不是神,而是每一個覺悟了的人。所以對佛的莊嚴身相也要破除,所謂不可以身相見如來。樹下誕生佛和須菩提通過對話講解《金剛經》的方法是旋立旋破,講究「掃除」,從各箇角度打破人的執著心,闡明萬法皆空。但他們同時強調不能因此執著於「空」和「無」,因爲執著於空和無就使空和無成了一種新的「有」,這就著了「空相」,仍然不能解脫,也就是説,「有爲法」不能執著,「無爲法」也不能執著。所以經文中也有不少對「無爲法」的破除,所謂不住「非相」,不住「斷滅相」。這就是所謂不沉頑空,不墮偏枯,不落兩邊。這樣,佛教特別是其中的禪宗,旣説萬法皆空,但又幷不完全否定現實,説萬法都是變動不居的,但萬法還是存在的,因此又強調要獲得覺悟不能離開現實的一切瑣細事故,説一切煩惱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説平常心是道,喫飯穿衣就是修行。用今天的話來説,就是覺悟了道理後要從自己做起,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須菩提:佛教中的人物名,即須達多,佛陀的弟子。
- 阿僧祇世界:極言數量衆多的世界。
- 七寶:指七種珍貴的物質,如金、銀、硨磲、瑪瑙、珍珠、琥珀、琉璃。
- 善男子、善女人:佛教中泛指行爲端正、心地善良的人。
- 發菩薩心:發願成爲幫助他人、普度衆生的菩薩。
- 四句偈:佛教中的短詩,每句四個音節。
- 如如不動:形容心境清淨,不隨外物變化而動。
- 一切有爲法:所有由造作而產生的現象或事物。
- 夢幻泡影:比喻虛幻不實。
- 露亦如電:露水和閃電一樣短暫,形容事物易逝。
- 應作如是觀:應當這樣看待世間的一切。
翻譯
須菩提啊!如果有人拿出了無數個世界的財富,用黃金、白銀等珍寶來佈施,但如果有一個心地善良的人,發起了菩薩那樣的慈悲心,哪怕只是拿着這部《金剛經》,哪怕只念誦四句偈語,並且給別人講解,那麼他的福德將會超過那些佈施寶物的人。如何才能做到給別人講解而不執着於形式呢?就像看透一切幻象,內心保持平靜不動搖。爲什麼會這樣呢?
因爲世間所有由行動造就的事物,就像夢、像泡影、像露水、像閃電,都是瞬間即逝,不能執着的。
佛說完這些話後,長老須菩提以及衆比丘、比丘尼、在家信衆(優婆塞、優婆夷),還有天神、人類、阿修羅等各界人士,聽了佛的教導,都非常歡喜,深信並遵照實行。
賞析
這段經文闡述了佛教中的佈施與智慧的重要性。佛陀強調,即使是最豐富的物質佈施,也比不上心靈的覺醒和對佛法的傳播所帶來的精神福報。他提倡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一種超越世俗價值觀念的精神境界,教導人們看待世間萬物都要如夢幻泡影般明白其無常的本質。這種教誨鼓勵人們通過修行佛法,而非單純追求物質財富,來達到內心的寧靜和解脫。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啓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 156篇诗文
釋迦牟尼的其他作品
- 《 維摩詰經 · 諸法言品第五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圓覺經 · 清淨慧菩薩 》 —— [ 周 ] 釋迦牟尼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二十五章 · 慾火燒身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三十品 · 一合理相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二十四品 · 福智無比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二十二品 · 無法可得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十八品 · 一體同觀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二十八品 · 不受不貪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相关推荐
- 《 滁州西澗 》 —— [ 唐 ] 韋應物
- 《 杳杳寒山道 》 —— [ 唐 ] 寒山
- 《 金剛經 · 第二十五品 · 化無所化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夢中作四截句(其二) 》 —— [ 清 ] 龔自珍
- 《 金剛經 · 第二十八品 · 不受不貪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辛夷塢 》 —— [ 唐 ] 王維
- 《 金剛經 · 第六品 · 正信希有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二十一品 · 非説所説分 》 —— [ 周 ] 釋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