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論
譯文
注釋
序
註釋
- 善矣:好得很。
- 恨:遺憾。
- 曷爲:爲何,爲什麼(hé )。
- 知幾其神乎:能夠預知事物微小的徵兆,就近於神了(jī)。 幾,預兆,細微的跡象。
- 霰:雪珠,小冰粒(xiàn )。
- 卿子冠軍:指宋義,楚懷王任命的上將軍,在項梁死後統領楚軍。項羽假託楚懷王的命令殺死了宋義 ,自號上將軍。
- 弒:臣下殺死君主(shì )。
- 矯:假託(jiǎo)。
- 去就:離去或留下。
翻譯
蘇軾說:「范增離去,是很明智的。如果不離去,項羽必定會殺了范增。只是遺憾他沒有早早離開罷了。」既然這樣,那麼范增應當因爲什麼事而離開呢?范增勸項羽殺沛公,項羽不聽,最終因此失去天下,應當因爲這件事離開嗎?回答說:「不是。范增想要殺沛公,這是做臣子的職責;項羽不殺,還顯現出一種君主的度量。范增爲什麼要因爲這件事離開呢?《易經》說:『能夠預知事物微小的徵兆,就近於神了!』《詩經》說:『就像那雨雪交加的天氣,開始時是先下小冰粒。』范增離去,應當在項羽殺卿子冠軍的時候。」 陳涉得到民心,是因爲聲稱項燕還活着。項氏能夠興起,是因爲擁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而後來諸侯背叛他,是因爲他殺了義帝。況且義帝的擁立,范增是主謀。義帝的生死存亡,哪裏只是關係到楚國的興衰成敗,也是和范增禍福與共的啊;不會有義帝死了而范增還能長久生存的道理。項羽殺卿子冠軍,這就是殺義帝的預兆。他要殺義帝,便是懷疑范增的根源,難道一定要等陳平(使用反間計)嗎?東西一定是先腐爛了,然後纔會生蟲子;人一定是先有了疑心,然後讒言纔會乘虛而人。陳平雖然聰明,又怎麼能離間沒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經評論義帝,覺得他是天下的賢君。只派遣沛公進入函谷關,而不派遣項羽;在衆多人中賞識卿子冠軍,還提拔他做上將軍,不是賢明之主能做到這樣嗎?項羽既然假託懷王之命殺了卿子冠軍,義帝一定不能忍受。不是項羽殺了義帝,就是義帝殺了項羽,這是不用聰明人指點也能知道的。范增起初勸項梁擁立義帝,諸侯因此而服從。中途項羽卻殺了義帝,這不是范增的本意。哪裏只是不是他的本意,他一定會極力勸阻而項羽不聽。不採用他的意見,還殺了他所擁立的人,項羽對范增的懷疑一定是從這時開始的。 當項羽殺卿子冠軍時,范增和項羽一同侍奉義帝,君臣的名分還沒有確定。爲范增考慮,如果有能力殺了項羽就殺了他,如果做不到就離開,這難道不是堅毅的大丈夫所爲嗎?范增年紀已經七十歲,意見相合就留下,不合就離開,不在這時明確去留的原則,卻還想依靠項羽來成就功名,實在是淺陋啊!雖然如此,范增是漢高祖所畏懼的人物;如果范增不離去,項羽就不會滅亡。范增也算是人中的豪傑啊!
賞析
本文是蘇軾的一篇史論,以獨特視角對范增在楚漢之爭中的去留問題展開深入探討。開篇直接表明觀點,指出范增離開項羽是正確的,但遺憾其沒有儘早離開。接着通過對范增欲殺沛公、項羽的行爲以及義帝相關事件的分析,層層遞進闡述范增應在項羽殺卿子冠軍之時離開的原因。蘇軾強調義帝的存亡與范增禍福相連,項羽殺卿子冠軍是弒義帝預兆,也是懷疑范增的開端。文章還深入剖析了范增當時的處境和應有的抉擇,批評他不能果斷決定去留。全文邏輯嚴密,議論縱橫,同時借古論今,蘊含着蘇軾對歷史人物命運的深入思考和對爲人處世原則的深刻見解,展現了蘇軾卓越的史論才華和敏銳的洞察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