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我周政教清又明,文王典章指路燈。
偉功開始於西土,最終基業開創成。這是周家的祥禎。
注釋
維:語助詞。
典:法。
肇(zhào):開始。禋(yīn):祭天。
迄:至。
禎:吉祥。
序
《周頌·維清》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首在祭祀儀式現場所誦唱的歌。此詩是周成王歌頌周文王之德的。而文王之德,就是正確地描述出了上天的運行規律,從而破除了殷商朝的“宿命論”。從文王始,祭祀的權力也從商紂王轉到諸侯君主手裏,人們再也不必只是在商王祭祀時參與配祭。人們能夠自己舉行祭祀儀式,表明了人們渴望自由的思想,渴望自己能夠自由地向上天祈福。這在使用宗主神嚴密統治的古代是一件極大的事情。全詩一章,共五句,篇幅短小而意旨深遠。
賞析
這是《詩經》中最簡短的篇章之一,文句雖簡單,但在《周頌》中地位卻較重要:它是歌頌文王武功的祭祀樂舞的歌辭,通過模仿(所謂“象”)其外在的征戰姿態來表現其內在的武烈精神。按《雅》、《頌》之詩,稱揚文王多以文德,讚美其武功,那就顯得意義非同一般了。
詩首句感嘆當時天下清平光明,無敗亂穢濁之政,次句道出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因爲文王有徵伐的良法。據《尚書大傳》等記載,文王七年五伐,擊破或消滅了邘、密須、畎夷、耆、崇,翦除了商紂的枝黨,爲武王克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武王沿用文王之法而得天下,推本溯源,自然對“文王之典”無限尊崇。下面第三句“肇禋”,鄭箋解爲:“文王受命,始祭天而枝伐也。”“枝伐”,即討伐紂的枝黨(如崇國)以削弱其勢力。鄭說有《尚書中候》、《春秋繁露》等書證,“肇禋”即始創出師祭天之典,自確鑿無疑。《大雅·皇矣》敘文王伐崇,有“是類是禡”之句,“類”是出師前祭天,“禡”是在出徵之地祭天,與此篇的“肇禋”也是一回事,可以彼此互證。最後兩句,“迄用有成”直承“肇禋”,表明“文王造此征伐之法,至今用之而有成功”(鄭箋);又以“用”字帶出用文王之法,暗應“文王之典”。“維周之禎”則與第一句“維清緝熙”首尾呼應,用虛字“維”引出讚歎感慨之辭,再次強調“征伐之法,乃周家得天下之吉祥”(同上)。作者這樣的文字處理,未必是刻意爲之,而在結構上自有迴環吞吐的天然妙趣。戴震《詩經補註》謂其“辭彌少而意旨極深遠”,對此詩小而巧的結構卻有着較大的語義容量深有會心。
這樣的一首古詩,因其內容感情距當代讀者的生活過於遙遠,在接受過程中要產生審美快感,是比較困難的,但通過上文的分析,當能使讀者對此詩有比較確切的理解。如果此詩的樂舞能夠復原,那麼,欣賞這一武舞,觀看一下打扮成周文王之師的舞蹈家表演攻戰之狀,感受一下其武烈精神,應是一大藝術享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緝熙:光明。
- 肇禋(zhào yīn):開始祭祀。肇,開始。禋,祭祀。
繙譯
多麽清明又是多麽榮光,因爲文王有著征伐之典章。 從開始祭祀直到最終大功告成,這是周朝的吉祥福慶。
賞析
這首詩短小而精湛。開頭“維清緝熙”形容政治清明、光明,接著強調文王的典章具有重要意義。“肇禋,迄用有成”描述了從開始祭祀到取得成功的過程,躰現了對文王功業的歌頌,最後說這是周朝的禎祥,強調了其重要性。全詩語言簡潔有力,節奏明快,用簡潔的語句表達了對文王及周朝的贊美與尊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