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秉旄(bǐng máo):手持旄節,指掌握軍權。
- 伏節:堅守節操。
- 遼東:地名,今遼寧省一帶。
- 俘馘(fú guó):俘虜和割下的敵人的左耳,用以計數報功。
- 夷風:指外族的風俗習慣。
- 清歌:清亮的歌聲。
- 凱捷:勝利的捷報。
- 九都水:指遼東地區的水系。
- 歸宴:凱旋歸來的宴會。
- 雒陽宮:即洛陽宮,隋朝的都城。
- 策功行賞:根據功績進行封賞。
- 不淹留:不拖延。
- 全軍藉智謀:全軍依靠智謀取勝。
- 詎似(jù sì):豈像。
- 南宮:指朝廷。
- 複道:高樓間或山岩險要處架空的通道。
- 先封雍齒侯:雍齒是漢初功臣,先封侯,這裏比喻迅速封賞功臣。
翻譯
手持旄節,堅守節操,平定了遼東。俘虜和敵人的左耳改變了那裏的外族風俗。清亮的歌聲伴隨着勝利的捷報在遼東的水系中迴盪。凱旋歸來,在洛陽宮中舉行宴會。
根據功績迅速進行封賞,全軍依靠智謀取得了勝利。這豈像在朝廷的複道上,迅速封賞功臣雍齒侯那樣。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隋煬帝楊廣平定遼東的壯麗場景,通過「秉旄伏節」、「俘馘變夷風」等詞句,展現了戰爭的勝利和文化的融合。詩中「清歌凱捷九都水,歸宴雒陽宮」傳達了凱旋歸來的喜悅與慶祝。結尾的「策功行賞不淹留,全軍藉智謀」強調了智謀的重要性及對功臣的迅速封賞,體現了隋煬帝對功臣的重視和對智謀的推崇。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開闊,表達了作者對戰爭勝利和國家安定的自豪與喜悅。
註釋
- 秉旄伏節:手持節杖,表示忠誠和服從,此處指楊廣指揮軍隊。
- 俘馘:戰俘,古代戰爭中斬首的敵軍。
- 夷風:異族的風俗,這裏指改變遼東地區的習俗。
- 凱捷:戰勝歸來,宣佈勝利。
- 九都水:可能是指洛陽的洛水,古代洛陽有九個城門,故稱「九都」。
- 歸宴雒陽宮:勝利歸來,在洛陽宮舉行慶功宴。
- 策功行賞:按照功勞給予獎賞。
- 淹留:停留,此處指拖延。
- 藉:憑藉,依靠。
- 智謀:指智略和計謀。
- 詎似:豈非,哪裏像。
- 南宮複道:可能指秦朝宮殿中的複道(空中走廊),這裏代指宮廷內部的權謀鬥爭。
- 雍齒侯:典故,秦末劉邦手下將領雍齒因背叛被封爲侯,此處比喻不同尋常的貶抑。
翻譯
手持節杖,楊廣平定了遼東,改變了那裏的風俗。勝利的歌聲在洛水上空迴盪,他們回到洛陽宮慶祝勝利。論功行賞,絕不拖延,全軍依靠智謀取得了勝利。這哪裏像南宮中的宮廷鬥爭,有人會因爲背叛而被封爲侯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楊廣指揮遼東戰役,取得勝利後凱旋歸來的場景。他不僅在戰場上展現了軍事才能,還迅速實施了賞罰,體現出他的決斷和效率。同時,通過與宮廷內權力鬥爭的對比,暗示了自己的功績不同凡響,暗示了對那些宮廷鬥爭中得勢者的不屑。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遠,表達了楊廣對自己軍事成就的自豪以及對權謀鬥爭的微妙態度。

楊廣
即世祖明皇帝,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文帝次子。開皇二年封晉王,九年統軍滅陳,歷任幷州、揚州總管,鎮守一方。開皇二十年勾結楊素讒陷兄楊勇,奪得太子位。仁壽四年乘父病重殺之自立。即位後,好大喜功,屢興兵戎,窮奢極欲,大興土木。造西苑,置離宮,開運河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水系;修長城,闢馳道,種種工程所役人民以百萬計,致生產嚴重破壞,饑饉不絕,民怨沸騰,羣雄蜂起。後南巡江都,沉溺酒色,爲宇文化及所殺。在位十四年。
► 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