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這座亭子用雨來命名,是爲了紀念喜慶的事件。古時候有了喜事,就用它來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賞賜的稻禾,便用“嘉禾”作爲他文章的篇名;漢武帝得了寶鼎,便用“元鼎”稱其年號;叔孫得臣打敗狄人僑如,便用僑如作爲兒子的名字。他們的喜事大小不一樣,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卻是一樣的。
我到扶風的第二年,纔開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開鑿了一口池塘,引來流水,種上樹木,把它當做休息的場所。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麥雨,占卜此事,認爲今年有個好年成。然而此後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百姓才因此憂慮起來。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們認爲下得還不夠;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連三天才停止。官吏們在院子裏一起慶賀,商人們在集市上一起唱歌,農夫們在野地裏一起歡笑,憂愁的人因此而高興,生病的人因此而痊癒,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於是我在亭子裏開酒宴,向客人勸酒而告訴了這件事,問他們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嗎?”他們回答說:‘五天不下雨,就長不成麥子了。”又問“十天不下雨可以嗎?”他們回答說:“十天不下雨就養不活稻子了。”“沒有麥沒有稻,年成自然荒廢了,訴訟案件多了,而盜賊也猖獗起來。那麼我與你們即使想在這亭子上游玩享樂,難道可能做得到嗎?現在上天不遺棄這裏的百姓,剛有旱象便降下雨來,使我與你們能夠一起在這亭子裏遊玩賞樂的,都靠這雨的恩賜啊!這難道又能忘記的嗎?”
既用它來命名亭子以後,又接着來歌唱此事。歌詞說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當做短襖;假如上天下白玉,捱餓的人不能把它當做糧食。一場雨下了三天,這是誰的力量?百姓說是太守,太守說沒有這力量。歸功於天子,天子也否認。歸之於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當作自己的功勞,歸之於太空。而太空冥然飄渺,不能夠命名它,於是我用它來爲我的亭子命名。
注釋
志:記。
志不忘也:一說「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書:周成王得一種“異禾”,轉送周公,周公遂作《嘉禾》一篇。
漢武得鼎,以名其年:漢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得一寶鼎,於是改年號爲元鼎元年。《通鑑考異》認爲得寶鼎應在元鼎四年,元鼎年號是後來追改的。
叔孫勝狄,以名其子:一說「叔孫勝敵」,魯文公派叔孫得臣抵抗北狄入侵,取勝並俘獲北狄國君僑如。叔孫得臣遂更其子名為「僑如」。
扶風:鳳翔府。
明年:第二年。
治:修建。
雨麥:麥苗返青時正好下雨。
佔:占卜。
有年:年將有糧,引申爲大豐收。
彌:整、滿。
雨,下雨。
乙卯:農曆四月初二。
甲子:農曆四月十一日。
丁卯:農曆四月十四口。
相與:匯聚。
賈:指坐商。
忭:歡樂、喜悅。
適:恰巧。
屬:同“囑”,意爲勸酒。
禾:穀子,即小米。
荐饑:古人說:“連歲不熟曰薦”,因此“荐饑”意應爲:連續饑荒。
滋:增多。
熾:旺盛。
優遊:安閒舒適、無優無慮的神態。
斯:這些。
踢:給予。
襦:本意短衣,此處代表所有的衣服。
伊:語助詞,無意。
不:通“否”,意爲不然。
造物:造物主(即上帝)或指上天。
冥冥:高遠渺茫。
賞析
中國封建時代,爲官者建亭供遊樂本是常事,更何況蘇軾這樣一位爲政清廉,崇尚節儉的官吏,斷不會建豪華的麗亭美池。“喜雨亭”不過是一個供休息的場所而已,一個極普通的亭子,然而,蘇軾卻巧妙地將建亭與“喜”與“雨”聯繫起來,眼界大開。作者以其靈活多變的筆觸,生髮出許多聯想,使文章紆徐委備、立意奇特、耐人尋味。蘇軾新建亭本不足怪,便因與人民優患相關聯,“亭”的價值就非同一般了。全文以此爲契機,寫來思路開闊,浮想連翩。通觀全文,作者以“亭”、“雨”、“喜”爲線索,把優民之所優,樂民之所樂作爲旨歸,熔鑄成章,正是作者匠心獨運之處。
文章開始,蘇軾即以“亭以雨名,誌喜也”依次點出“喜”、“雨”、“亭”三字,格調別緻,饒有興味。然而,作者並不急於解釋,暫置懸念,通過講述三個歷史故事:“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月”;“叔孫勝敵,以名其子”,說明這是古己有之,並非虛造,言外之意是作者以“喜雨”二字名亭有前例可循。古來聖君賢人尚且遇喜而名物,後人效仿而行,順理成章。所不同的,只是“其喜之大小不齊”而已。在文章起始一段,蘇軾重在破題,立懸念和尋根據,既開新穎之格局,又爲後文做了鋪墊,是全篇的引子。
第二段,作者依次敘述“亭”、“雨”、“喜”。先敘建亭的時間、經過和目的,而後筆鋒一轉,又言及“雨”亭。分四個層次來寫。首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佔爲有年”,表明這年春天,正待冬麥返青時,下了及時雨,占卜認爲這是大吉,預示今年將要豐收,而後,出人意料,竟“彌月不雨,民方以爲憂”,正當緊要時節,莊稼急需雨水,而天公不做美,月餘不見雲雨,那些靠天吃飯的百姓心急如焚。過了三個月,“乙卯乃雨”,“甲於又雨”。兩次雨水,雖然可緩解莊稼缺水之急,但並未根除旱情,因此,百姓切盼天降透雨。果然,“丁卯大雨,三日乃止”。甘霖連降三日。旱情頓時解除。“雨麥”之吉,終於迎來了豐收在望的好年景。作者寫雨行文的四層,曲折起伏,前縱後跌,興味盎然,同時也爲後文記“喜”做了有力的襯托。喜雨得來不易,上至官吏,下至小民,無不因此而“相與慶於庭”,“相與歌於市”,“相與作於野”,並且“憂者以樂,病者以愈”,呈現一派欣喜若狂的情景。寥寥幾筆勾抹,一幅萬民歡樂圖便展現出來,可謂妙筆生輝,字字如精金美玉。在文章把人們的歡慶推人高潮之時,作者突然調轉筆頭交待一句“吾亭適成”,字雖無多,其組含卻極爲豐富深刻。亭成與喜雨同時成爲現實,一方面表明了作者憂國憂民,與民同樂的思想終於感動“上蒼”而得到報償。另一方而又爲亭的定名,墊足了充分的理由,亭的建成,恰是作者身爲官吏治理有方的象徵。這一段在敘述名亭之意時,句句關乎國計民生,款款忱民之心,充盈於字裏行間。
身爲鳳翔府判官的蘇軾,驟然間雙喜臨其門。歡樂何以表達,唯表“舉酒於亭上”進行慶賀。文章至此,似乎可以收束,然而作者又另闢蹊徑,於酒席宴上,通過主賓問答來渲染氣氛,以便對“喜”進一步的進行闡發。文章先極言無雨之優,目的在於反襯有雨之喜。主客對答情緒熱烈,人物情態形象通真。末了,蘇軾加以總結,認爲官吏個人之喜憂往往與老天有雨無雨相關聯。在透徹地闡明其中因由的同時,迴應篇首的“誌喜”和“不忘”。
文章寫完以上三段,作者又迭起一波,“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以昭其喜之濃烈,同時言明箇中道理。最後一段這首歌表現出作者兩種思想。其一,他視珍寶爲尋常之物,輕財重農,認爲世界上最可寶貴的不是金錢,而是人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這是國家興旺的極本所在。其二,對於大雨連降三日,作者以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爲既不歸之於太守,也不歸之於天子和造物主,只能歸之於太空,然而“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唯有歸功大自然的造化。而大自然畢竟“冥冥”,遙遠而不可尋,因而“吾以名吾亭”,以喜雨二字定亭之名。蘇軾能夠不迷信天子和造物主,敢於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實屬難能可貴。
《喜雨亭記》一反亭臺遊記寫法的俗套,集敘述、議論、抒情於一體,交錯並用,可謂運筆生輝,出手不凡。古人云:“文章無定法,貴在創新”,蘇軾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寫作傳統。此文的一個寫作特點,就是“即小見大,以無化有”。小亭子的建成並非什麼大事,可蘇軾卻把它與人民“喜雨”的大事聯繫起來,使本來平凡的新建小亭,身價隨之陡增,而定名之事也就非同尋常了。由此可見即小見大。文入二段,作者把建亭,喜雨、定名的經過均己交待,並未馬上收筆,而是以設想的宴會河答和“喜雨亭”歌又起波瀾,進一步開闊思路,闡述主題。這就籠所謂的“以無化有”。作者豐富的現象力,與上文銜接自然,文筆質樸清新。
此文寫法很有獨創性。文章開始,開門見山,立即點出喜、雨、亭三字。而後又將這三字拆開,增寫成三層意思,用倒寫與順寫,分寫與合寫,實寫與虛寫多種着筆方式構成文章表現主題。筆法獨特,佈局精巧。充分體現出作者“隨物賦形”,揮灑自如表現主題的寫作才能。
蘇軾爲文“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這篇文章正體現了作者這種寫作風格。以寫雨致喜最後名亭爲例,雨麥佔吉、彌月不雨、乙卯乃雨、甲子又雨、丁卯大雨,本是枯燥乏味的羅列,爲了說明箇中因由,上述交待必須要有,所謂的“行”就表現在這裏。沒有“乃雨”、“又雨”、“大雨”的層層蓄勢,行文不到家,下文展開便沒有依託,所以這個過程非有不可。蘇軾精於文字技巧,安排錯落有致,跌宕起伏,有關“雨”的敘述正說明了這一點。根據文章需要,該行者自當行,做到這點似乎要容易些。最難駕馭的莫過於“不可不止”。蘇文中“雨”的來龍去脈交待清楚了,如何與名亭相關聯,關鍵在於怎樣恰當地選擇“停止點”。文中言“雨”而後,又以描寫各階層人民“喜雨”之狀繼其後,尤其妙不可言的是,“憂者以喜,病者以愈”,把喜慶氣氛推人高潮。在萬民慶賀喜雨降臨的濃染之中,蘇軾筆鋒聚轉,信筆帶過“吾亭適成”,不僅銜接自然得體,而且時機掌握得恰到好處,真可謂多一筆則冗,少一筆則虧,已到了“不可不止”的地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志:記。
-
周公得禾,以名其書:周成王得到了異株而合爲一穗的穀子,送給周公。周公接受後,作《嘉禾》,用以表彰天子之賜 ,如今《嘉禾》篇已亡佚 。
-
漢武得鼎,以名其年:漢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得寶鼎於汾水,於是改元爲元鼎元年。
-
叔孫勝狄,以名其子:魯文公十一年(前616 ),北狄鄋瞞國入侵魯國,魯文公派叔孫得臣禦敵,打敗了鄋瞞,並俘虜其國君僑如,叔孫得臣爲紀念這次戰功,就給他的兒子命名爲僑如。
-
扶風:宋稱鳳翔府,治所在今陝西鳳翔縣。這裏沿用舊稱。
-
雨(yù)麥:下麥雨,麥苗像雨一樣落下。
-
岐山:山名,在今陝西省岐山縣。
-
陽:山的南面叫陽。
-
佔:占卜,古人預測吉凶禍福的一種活動。
-
有年:年將有糧,引申爲豐收。
-
彌月:整月。彌 ,滿。
-
乙卯:中國古代的干支紀年法,這裏指四月初二。
-
甲子:四月十一日。
-
丁卯:四月十四日。
-
忭(biàn):高興,快樂。
-
屬(zhǔ)客:勸客人飲酒。屬 ,傾注,引申爲勸酒。
-
荐饑:連年饑荒。薦 ,接連,連續。
-
優遊:悠閒舒適的樣子。
-
伊:語助詞,無義。
-
太守:官名。宋稱知州或知府,這裏仍沿用舊稱。
-
造物:古代認爲萬物是天造的,故稱天爲「造物」 。
-
冥冥:高遠渺茫的樣子。
翻譯
這座亭子用雨來命名,是爲了紀念喜慶之事。古時候有了喜事,就用它來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賞賜的稻禾,便用「嘉禾」作爲他文章的篇名;漢武帝得了寶鼎,便用「元鼎」稱其年號;叔孫得臣打敗狄人僑如,便用僑如作爲兒子的名字。他們的喜事大小不一樣,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卻是一樣的。
我到扶風的第二年,纔開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開鑿了一口池塘,引來流水,種上樹木,把它當作休息的場所。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麥雨,占卜此事,認爲今年有個好年成。然而此後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百姓才因此憂慮起來。到了三月,乙卯日(四月初二)才下雨,甲子日(四月十一日)又下雨,百姓們認爲下得還不夠。丁卯日(四月十四日)又下了大雨,一連三天才停止。官吏們在院子裏一起慶賀,商人們在集市上一起唱歌,農夫們在野地裏一起歡笑,憂愁的人因此而高興,生病的人因此而痊癒,而我的亭子也恰好建成了。
於是我在亭子裏開酒宴,向客人勸酒而告訴了他們上述情況,問他們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嗎?」他們回答說:「五天不下雨,就長不出麥子了。」又問:「十天不下雨可以嗎?」他們回答說:「十天不下雨就養不活稻禾了。」「沒有麥沒有稻,年成自然荒廢了,訴訟案件多了,而盜賊也猖獗起來。那麼我與你們即使想在這亭子上游玩享樂,難道可能做得到嗎?現在上天不遺棄這裏的百姓,剛有旱象便降下雨來。使我與你們能夠一起在這亭子裏遊玩賞樂的,都靠這雨的恩賜啊!這難道又能忘記的嗎?」
既然用它來命名亭子,又接着來歌唱此事。歌詞說:「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當作短襖;假如上天下寶玉,捱餓的人不能把它當作糧食。一場雨下了三天,這是誰的力量?百姓說是太守,太守說沒有這力量,歸功於天子。天子也否認,歸功於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當作自己的功勞,歸功於太空。而太空渺茫,不可能爲它命名。我就用『喜雨』來給我的亭子命名。 」
賞析
《喜雨亭記》是一篇散文,蘇軾通過記自己在扶風做官時亭子以雨命名的緣由,表達出對久旱逢甘霖的欣喜,對百姓生活好轉的欣慰之情。
文章開篇點明以雨名亭是爲記喜,接着列舉周公、漢武帝、叔孫得臣的事例,揭示古人「以喜名物」的做法。然後詳細敘述自己到扶風后建亭的經過以及當地的雨情變化。從春天下麥雨預卜豐年,到彌月不雨的擔憂,再到多場降雨後的歡慶,生動展示了雨水與百姓生活、情緒的緊密聯繫。
在與客人的對話中,蘇軾以反問層層遞進,闡述雨對百姓生活、社會安寧的重要性,凸顯出喜雨之情並非個人閒情逸致,而是與百姓同憂同樂。最後以歌曲收束,通過層層追問,把降雨之功推及於太空,體現出作者敬畏自然、不貪天功的豁達態度。
全文緊扣「喜雨亭」這一中心,將敘事、抒情、議論融爲一體,語言明快,風格清新,雖寫小事,卻具有深遠的意義,展現了蘇軾關注民生的曠達胸懷和高超的文學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