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朝歡 · 題趙晉臣敷文積翠巖
我笑共工縁底怒,觸斷峨峨天一柱。補天又笑女媧忙,卻將此石投閒處。野煙荒草路。先生拄杖來看汝。倚蒼苔,摩挲試問,千古幾風雨?
長被兒童敲火苦,時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巖屏,鏘然一滴甘泉乳。結亭三四五。會相暖熱攜歌舞。細思量:古來寒士,不遇有時遇。
拼音
所属合集
注釋
歸朝歡:柳永創製詞牌,《樂章集》注「夾鐘商」。辛稼軒詞有「菖蒲自蘸淸溪緑」句,名《菖蒲緑》。雙調一百四字,前後闋各九句、六仄韻。
「題趙晉臣敷 積翠巖」:四卷本乙集作「題晉臣 積翠巖」。
趙晉臣敷文:《上饒縣志·寓賢傳》:「趙不迂,字晉臣,嘗創書樓於上饒,吟詠自適。」《鉛(Yán)山縣志·卷十二·選舉志》:「趙不迂,士礽(Réng)四子,紹興二十四年進士,中奉大夫,直敷文閣學士。」南宋·洪邁《夷堅三志·壬六·滕王閣火》:「南昌章江門外,正臨川流,有小刹四五聯處其下,水陸院最富。一僧跨江建水閣三數重,邦人士女,遊遨無虛時,實爲姦淫翔集之便。慶元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夜,細民家失火,延識其處,俄頃,煙火不可向邇,一院片瓦不存。滕王閣外廡遂罹鬱攸之害。趙不迂晉臣以漕使兼府事,出次城頭,遥望西山,焚香禱於旌陽眞君。西風方熾,忽焉反東,火隨以息。常年八月十五日,所至以眞君生朝,自旦日卽率詣玉隆宮,四遠畢集,未嘗不東風,蓋欲使獻送者舟船利達。凡半月,歳歳如是。靈仙威神,如在其上,其爲人作敬,宜矣。大孫赴試漕臺,正見其事。」曹學佺《大明一統名勝志·江西南昌府》:「樂園卽宋漕司花園,紹興中轉運判官趙奇符剏(chuàng),……至慶元五年,祕閣趙不迂榜以今名。」
積翠巖:《鉛(Yán)山縣志·卷一》:「觀音石,又名積翠巖,卽古之楊梅山,在縣西三里,一名七寶山,下有貌平坑,石竅中膽泉湧出。……《方輿記》云:『積翠巖房蓄煙靄,五峯相對。自五峯以東,由斷玉峽二十餘歩,有石屹立,名擎天柱,又名狀元峯。』」
「我笑共工縁底怒,觸斷峨峨天一柱。補天又笑女媧(wā)忙,卻將此石投閒處」句:笑共工無端發怒,觸斷巍巍天柱,又笑女媧補天奔忙,卻將一塊補天的五彩石投在閒處。唐·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女媧氏亦風姓,虵身人首,有神聖之德。……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淘水,以濟冀州。於是地平天成,不改歸物。」西漢·劉安《淮南子·卷六·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淮南子·卷三·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爲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絶。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縁底,爲什麼;天一柱,卽天柱,俗稱擎天柱。此石,女媧補天之石,卽指積翠巖。
「野煙荒草路。先生拄杖來看汝」句:詞人拄杖來到荒郊野外探視積翠巖。汝,指積翠巖。
「倚蒼苔,摩挲試問,千古幾風雨」句:問積翠巖千百年來,歷經幾多風雨侵蝕?宋·王安石《謝公墩》詩:「摩挲蒼苔石,點檢屐齒痕。」
「長被兒童敲火苦,時有牛羊磨角去」句:唐·韓愈《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着手爲摩挲。」辛詞借用其意,謂牧童敲火(擊石取火),牛羊磨角,積翠巖不勝騷擾之苦。
「霍然千丈翠巖屏,鏘(qiāng)然一滴甘泉乳」句:積翠巖忽現千丈翠屏之姿,並間以甘泉之滴響。鏘然,本指金屬撞擊聲,此狀甘泉滴水時淸脆悅耳之響。
「結亭三四五。會相暖熱攜歌舞」句:建幾個小亭,待到春暖花開,此間自有歌舞盛會,攜歌舞,指遊賞者攜來歌兒舞女。
「細思量:古來寒士,不遇有時遇」句:言古來寒士不遇者有時也能得到際遇。古人多有不遇之嘆,如董仲舒作《士不遇賦》,司馬遷有《悲士不遇賦》,陶淵明也有《感士不遇賦》。不遇,指懷才不遇。
序
《歸朝歡·題趙晉臣敷文積翠巖》當作於慶元六年,時稼軒罷居瓢泉。趙晉臣敷文,名不迂,字晉臣,江西鉛山人。慶元六年罷職家居,與稼軒過從甚密,彼此多有唱和。趙曾為敷文閣學士,故稱以「敷文」。
此詞託物寄意,旣想象奇特浪漫,又植根現實,感情深厚。起處藉神話傳説,謂友人雖具擎天之材,終無補天之用。「霍然」以下,陡然振起,千丈翠屛大放異彩,終為時人賞識。結句妙語雙關,一石三鳥:旣槪言古今懷才不遇之人事,復暗指友人趙不迂終有際遇之時,三則自嘆今生未必有時遇。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哭㔶十五章 》 —— [ 宋 ] 辛棄疾
- 《 清平樂 · 檢校山園,書所見 》 —— [ 宋 ] 辛棄疾
- 《 蝶戀花 · 洗盡機心隨法喜 》 —— [ 宋 ] 辛棄疾
- 《 漁家傲 · 湖州幕官作舫室 》 —— [ 宋 ] 辛棄疾
- 《 清平乐 其一 忆吴江赏木樨 》 —— [ 宋 ] 辛棄疾
- 《 郡齋懷隠庵 其一 》 —— [ 宋 ] 辛棄疾
- 《 臨江仙 · 逗曉鶯啼聲昵昵 》 —— [ 宋 ] 辛棄疾
- 《 南鄉子 · 慶前崗周氏旌表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