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追和音上人

· 劉基
絕頂浮雲鎖石關,曲途危磴阻躋攀。 他年甲楯孤臣泣,此日齋鍾老衲閑。 夜永星河低半樹,天清猿鸖響空山。 干戈未定歸無處,擬結茅廬積翠間。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按照別人詩詞的原韻,依次作詩酬和。
  • 追和:和前人的詩,並在詩題中表明是追和某人之作。
  • 音上人:應當是一位僧人。「上人」是對和尚的尊稱 。
  • 絕頂:山的最高峯 。
  • 浮雲鎖石關:雲霧繚繞像鎖住了石門。這裏「石關」可理解爲石門樣子的關口 。
  • 曲途:彎曲的小路。
  • ****危磴(wēi dèng):高峻的石級山徑。
  • ****躋攀(jī pān):攀登。
  • ****甲楯(jiǎ dùn):披甲執盾的士兵,借指徵戰。
  • 孤臣:孤立無助或不受重用的臣子。
  • 齋鍾:寺廟中召集僧人吃飯的鐘聲。
  • 老衲:年老的僧人,這裏指代音上人。
  • 夜永:夜長。
  • 星河:銀河。
  • 干戈:泛指兵器,多比喻戰爭。
  • :打算。
  • 茅廬:茅屋。
  • 積翠:指層疊的翠綠色,代指山林。

翻譯

山的最高峯有浮雲繚繞,好似鎖住了那石門一般,彎曲又高峻的石徑小路阻礙着人們攀登。過去那征戰場面讓孤獨無助的臣子悲泣不已,如今只有寺廟的齋鍾陪伴着悠閒的老和尚。漫長的夜晚,銀河星辰低垂,好像就在半樹之高;天氣清朗時,猿猴和鶴的叫聲在空曠的山中迴響。如今戰爭還未停歇,我也沒有歸處,打算在那層巒疊翠的山林間搭建一間茅屋。

賞析

這首詩營造出一種孤寂而又空靈的意境。首聯描繪出山峯高處被雲霧縈繞,山路艱難險阻的畫面,既寫實景,也暗示了人生道路和國家局勢的艱難。頷聯通過「甲楯孤臣泣」和「齋鍾老衲閒」形成鮮明對比,往昔的征戰之苦與如今僧人的閒適悠然相對照,抒發了對過去征戰歲月中孤獨臣子命運的感慨以及對當下寧靜生活的一種嚮往。頸聯以景襯情,長夜中的星河、山林以及猿鶴鳴叫回蕩在空山,進一步渲染了清幽寂靜的氛圍,傳達出詩人內心的寂寥。尾聯直接抒發了在戰爭未平息、無處可歸的無奈之下,生出想要隱居山林之心。整首詩景情交融,展現了劉基複雜的情感和對人生、時局的深刻思考 。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