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流民操

哀哉流民! 為鬼非鬼,為人非人。 哀哉流民! 男子無縕袍,婦女無完裙。 哀哉流民! 剝樹食其皮,掘草食其根。 哀哉流民! 晝行絕煙火,夜宿依星辰。 哀哉流民! 父不子厥子,子不親厥親。 哀哉流民! 言辭不忍聽,號哭不忍聞。 哀哉流民! 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 哀哉流民! 死者已滿路,生者與鬼鄰。 哀哉流民! 一女易斗粟,一兒錢數文。 哀哉流民! 甚至不得將,割愛委路塵。 哀哉流民! 何時天雨粟,使女俱生存。 哀哉流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縕(yùn)袍:以亂麻爲絮的袍子。
  • :其。
  • :攜帶。
  • :丟棄。

翻譯

可憐啊那些四處流亡的百姓! 他們既不像鬼可又不是正常的人樣。 可憐啊那些四處流亡的百姓! 男人沒有像樣保暖的舊棉衣,女人連件完整的裙子都沒有。 可憐啊那些四處流亡的百姓! 只能剝下樹皮來吃,挖掘草根來充飢。 可憐啊那些四處流亡的百姓! 白天趕路找不到生火做飯的條件,夜晚只能露天依靠星辰之光來歇息。 可憐啊那些四處流亡的百姓! 父親沒辦法養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也無法親近自己的雙親。 可憐啊那些四處流亡的百姓! 他們的哭訴讓人不忍心聽,嚎哭聲實在不忍聽聞。 可憐啊那些四處流亡的百姓! 早上都不敢保證能活到晚上,晚上也不敢保證能熬到清晨。 可憐啊那些四處流亡的百姓! 死去的人在路上到處都是,活着的人也和死人差不多。 可憐啊那些四處流亡的百姓! 用一個女兒才能換一斗小米,一個兒子只能賣幾文錢。 可憐啊那些四處流亡的百姓! 甚至連這點錢物都換不到,只能忍痛把孩子丟棄在路邊。 可憐啊那些四處流亡的百姓! 什麼時候天上能下糧食雨,能讓大家都活下去。 可憐啊那些四處流亡的百姓!

賞析

這首《哀流民操》深切地反映了流民在災荒年間悲慘的生活狀況。作者以反覆詠歎「哀哉流民」爲線索,從多個角度層層深入地描繪流民困境。從衣着襤褸、食不果腹,到風餐露宿甚至家庭離散,詩中描寫的每一個場景都令人觸目驚心,生動地勾勒出一幅流民悲慘生活的全景圖。同時,詩中樸實直白的語言,飽含着作者對災民深切的同情,抒發了對社會現實的無奈與悲憤之情,也進一步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百姓生存的艱難,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感染力,能引發讀者對民生疾苦和社會問題的深切思考 。

張養浩

張養浩

張養浩,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第23代孫。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歲被薦爲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官職。在任監察御史時,因批評時政而爲權貴所忌,被免官。後復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後因其父年邁,無人照顧,於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辭官家居,此後屢召不赴。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臺中丞,辦理賑災,見饑民困苦萬分,難以賙濟,竟爲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不久便積勞成疾病卒。追封濱國公,諡文忠。 ► 1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