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贈丹陽王鍊師

敝盡貂裘白髮新,京華旅食記前身。 仙翁相見休相笑,同是邯鄲枕上人。
拼音

所属合集

#道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敝盡貂裘:貂皮大衣都穿破了。「敝」是破舊的意思。「貂裘」(diāo qiú)指貂皮製成的衣服。
  • **旅食:在旅居之地謀食、生活。
  • **前身:過去、前世,這裏指過去在京城的生活經歷。
  • **仙翁:這裏指王鍊師。
  • **邯鄲枕上人:源自「黃粱一夢」的典故,比喻虛幻的夢想或不切實際的幻想。唐代沈既濟《枕中記》記載,盧生在邯鄲旅店中遇到道士呂翁,呂翁給他一個瓷枕。當時店主人正在煮黃粱飯。盧生在枕上入睡,夢到自己歷經榮華富貴。等他醒來,黃粱飯還沒煮熟 。

翻譯

身上的貂皮大衣已經破舊不堪,頭上又添了許多新的白髮。回想起從前在京城旅居謀生的日子,彷彿是前世的事情。仙翁啊,您見了我可別笑話,其實我們都是像在邯鄲旅店枕上做了一場夢的人罷了,都經歷過人生的虛幻無常。

賞析

這首詩情感深沉且富有人生感悟。開篇「敝盡貂裘白髮新」,通過「敝盡貂裘」這一細節,描繪出詩人歷經滄桑、生活困苦的境遇,「白髮新」則又增添了時光流逝的感慨。「京華旅食記前身」一句,將筆觸回溯到過往在京城漂泊謀生的歲月, 「記前身」三字,蘊含着對往昔的無限追憶,有一種往事如煙的滄桑感。

後兩句「仙翁相見休相笑,同是邯鄲枕上人」,情感昇華到對人生本質的深刻思考。詩人對王鍊師說,不要見笑於自己如今的落魄模樣,因爲你我都經歷過人生虛幻不實的境遇,就如同「邯鄲枕」上那些看似繁華卻恍然如夢的經歷。這首詩不只是個人身世的喟嘆,更通過對人生如夢這一普遍哲理的揭示,引發讀者對生命與命運的思考,情感真摯動人,哲理發人深省 。

元好問

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於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鬱,並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