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壽陽曲 · 山市晴嵐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霽。四圍山一竿殘照裏,錦屏風又添鋪翠。
拼音

賞析

這是馬致遠寫的八景(八首)小令中的一首。據《寄園寄所寄》、《夢溪筆談》等書記載,宋代宋迪,以瀟湘風景寫平遠山水八幅,時人稱爲瀟湘八景,或稱八景。這八景是:平沙落雁、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馬致遠所描寫的八景的名稱與之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他描寫的八景也是瀟湘八景。 “花村外”,首句暗點題面中“山”字。“花村”一詞,是點明描寫的是山花爛漫的山村,一個“外”字,將景物描寫的境界擴大,表明此曲着眼點不是山村內景,而是山村外景。接着,“草店西”,暗釦題面“市”字。店指酒店,因是山野酒店,故曰草店。“西”字與前句“外”字相呼應,進一步表明此曲不是描寫草店本身的面貌,而是描寫草店外的自然風光。花村、草店,雖非作者落墨之所在,但恰如古人山水畫的“點俏”,使一幅寧靜、恬淡的山水畫平添一絲生氣。使人想起“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陶淵明《飲酒》)的意境。這樣,全曲的風景描繪便有了一種既在人間,而又超塵脫俗的意味。故本曲以“花村”、“草店”開篇,卻又妙在似寫未寫,它是全曲總意境的一個有機成分。 第三句“晚霞明雨收天霽”,又扣題面中“晴”字。按《北詞廣正譜》,本曲牌第三句的句式是上三下四,讀若“晚霞明、雨收天霽”。“晚霞明”爲一頓,三字將山市上空寫得清新通明,燦爛多彩,且又點明所寫的是晚晴。“雨收天霽”又一頓。霽,本指雨止,引申爲天氣放晴。此句最妙在一“明”字,它恰到好處地表現了雨後晚晴給人的視覺印象和心理感受。下文的描寫則無不由一“明”字生出,此可謂全曲風景描寫之“眼”。 第四句“四圍山一竿殘照裏”,將視線進一步移向“花村外,草店西”的四周之山。“一竿殘照”與前句“晚霞”巧妙銜接,曲意流暢自然。“一竿殘照”,本爲“一竿照”之意,指夕陽距山僅一竿之遙。然若照應上文的“草店”,似亦可指草店上空的一竿酒旗。本曲題爲“山市晴嵐”,市謂買賣之地;嵐,一指山風,又指山中霧氣。本曲可合而解之。小酒店上空,有一面酒旗在霧氣中若隱若現,在微風中悠悠飄拂,使綺麗的大自然風光中又滲透着人間生活氣息,豈不更富有詩意?此句與《西廂記·長亭送別》中“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末句“錦屏風又添鋪翠”,錦屏風,比喻四周的山嶺,是對“四圍山色”的進一步具體描繪。山色青青,在淡淡霧氣中連成一片,再加上夕陽晚霞的輝映,就像錦屏風立在“花村外,草店西”。這個比喻極其形象。唐代王維《送方尊師歸嵩山》詩,有“夕陽彩翠忽成嵐”之句,這裏化用其意境。夕陽照射雨後的青山,水蒸氣上升,產生霧氣,錦繡的青山好像添鋪了一層彩翠,這個境界何其絢麗多彩。 “山市晴嵐”是宋元間畫家詩人筆下經常出現的一個審美境界,元代詩人曲家對這一境界題詠的角度是不同的。元代著名詩人揭傒斯有《山市晴嵐》詩:“近樹參差出,行人取次多。板橋雙路口,此世幾回過。”偏重於描寫地面景物,描寫的中心是行人,主要表現了一種生活美。而馬致遠這支小令則由天及地,描寫的中心是晴嵐,着重表現了自然美。由此可見,詩人對於同一審美對象,有着不同的審美感受和表現中心。
馬致遠

馬致遠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 6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