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賦
賦者古詩之流也。始草創於荀宋⑴,漸恢張於賈馬⑵。冰生乎水,初變本於典墳⑶;青出於藍,復增華於風雅。而後諧四聲⑷,祛八病⑸,信斯文之美者。我國家恐文道浸衰,頌聲凌遲。乃舉多士,命有司。酌遺風於三代,明變雅於一時。全取其名,則號之爲賦;雜用其體,亦不出乎詩。四始盡在⑹,六義無遺⑺。是謂藝文之敬策,述作之元龜⑻。觀夫義類錯綜,詞采舒布。文諧宮律,言中章句。華而不豔,美而有度。雅音瀏亮,必先體物以成章;逸思飄颻⑼,不獨登高而能賦。其工者,究筆精,窮旨趣,何慚《兩京》於班固;其妙者,抽祕思,騁妍詞,豈謝《三都》於左思。掩黃絹之麗藻,吐白鳳之奇姿。振金聲於寰海,增紙價於京師。則《長楊》《羽獵》之徒⑽,胡爲比也;《景福》《靈光》之作⑾,未足多之。所謂立意爲先,能文爲主。炳如繪素,鏗若鐘鼓。鬱郁哉溢目之黼黻⑿,洋洋乎盈耳之韶濩⒀。信可以凌轢風騷⒁,超軼今古者也。今吾君網羅六藝,淘汰九流。微才無忽,片善是求。況賦者雅之列,頌之儔。可以潤色鴻業,可以發揮皇猷⒂,客有自謂握靈蛇之珠者⒃,豈可棄之而不收?
拼音
譯文
賦是古詩的支流。初創始於荀子、宋玉,漸發揚光大於賈誼、司馬相如。冰由水生,賦開始在典籍的基礎上有所變化,青出自靛藍,賦在文采上又勝過國風、二雅。後又諧合四聲,祛除八病,這種文體已確實臻於完美。我朝恐作文之道衰廢,雅頌之聲滅絕,於是舉薦衆多賢才,命令主管官員,汲取夏商周三代遺留下來的風尚,明辨國政衰廢時出現的作品,全取其名,稱之爲賦。雖雜用各種賦體,終不超出《詩》的範圍,四始盡在其中,六義亦無遺漏,這確是藝術、文章中的精練之作,著作中可資借鑑的作品。其義類縱橫交錯,辭藻舒練鋪陳,文辭合於宮律,言辭與章句相符,華麗而不淫豔,逸美而有法度。正音明朗清新,必以具體寫物爲先而成其篇,想象飄逸奔放,不只是登高才能作賦。那些文筆精巧工緻的作者,運筆精絕,高深的旨趣何慚於班固的《兩都賦》;構思精妙的賦家,想象奔放,言辭美妙豈遜於左思《三都賦》,《景福》《靈光》等賦,何足讚美!正如所說的以構思爲首事,以文辭爲主體,鮮明如白絹,鏗鏘如鐘鼓。繁盛啊,滿目的文采;美盛啊,充耳的韶濩音樂。的確可以壓倒風騷,超越今古。當今聖主廣搜六藝,整治九流,微小的才能不被忽視,極少的善德也要追求,何況賦,與雅頌同列,可以美化帝王之大業,弘揚聖上之謀劃。倘若那位自稱是有卓絕之才的客人,難道可以棄而不用嗎?
注釋
⑴荀宋:荀子、宋玉。
⑵賈馬:賈誼、司馬相如。
⑶典墳:“三墳五典”的省稱,傳說中中國最古的典籍,已失傳。
⑷四聲:古代漢語的平、上、去、入四個聲調。
⑸八病:古謂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鈕、正鈕等八種聲病。
⑹四始:指《詩經》中,《關雎》爲風之始,《鹿鳴》爲小雅之始,《文王》爲大雅之始,《清廟》爲頌之始。
⑺六義:指《詩經》體裁之風、雅、頌,手法之賦、比、興。
⑻元龜:警戒、準則。
⑼飄颻(yáo):形容想象奔放不羈。
⑽《長楊》《羽獵》:指漢代揚雄的《長楊賦》和《羽獵賦》。
⑾《景福》《靈光》:指三國何晏的《景福殿賦》和東漢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
⑿黼黻(fǔfú):原指古服黑白或黑青相間之花紋,此指辭賦文彩。
⒀韶濩(hù):相傳爲商湯時的樂舞。此指辭賦聲韻。
⒁凌轢(lì):欺壓傾軋。此指壓倒超過。
⒂猷(yóu):計劃,謀劃。
⒃靈蛇之珠:即“隋珠”,舊時比喻非凡的才能。
序
《賦賦》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篇賦。這是一篇以賦論賦之作,是對作者之前辭賦創作的特點和規律的總結,亦體現了白居易一貫堅持的“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的文學主張。文章論述了賦的起源與發展,認爲賦是古詩之流,並對律賦的辭藻、文風進行探討,主張“華而不豔,美而有度”,強調“立意爲先,能文爲主”。此賦論點鮮明,結構完整,文字樸素,句式靈動,音律和諧,既有律賦之味,亦兼古體之風。
賞析
《賦賦》是一篇以賦論賦之作,是對作者之前辭賦創作的特點和規律的總結。它對賦的起源、聲律、句式、詞彙以及賦的社會功用等方面都有論及,對後世的辭賦創作和研究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
文章首先論述了“賦”這種文體的起源與發展,認爲“賦者,古詩之流也”,賦與詩的關係是“雜用其體,亦不出乎詩,四始盡在,六義無遺”。白居易奠定了賦的正統地位,青出於藍,是古詩之流,逐漸由秦漢時期的大賦轉變成爲以儷駢爲特徵的賦,同時,也肯定了唐王朝以律賦取士的合理性。在創作理念上他着重強調的是“立意爲先”,也就是在律賦的創作過程中,要能將所論述的事務以儒家的文學觀念加以提煉。其次“能文爲主”是他認可的又一觀點,即體而不豔,美而有度。這是白居易的詩作的一種理念,應該說這兩種文學觀念的結合與“盛唐氣象”所要求的“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的文學主張是一脈相承的。此賦對律賦的辭藻、文風進行探討,主張“華而不豔,美而有度”,強調“立意爲先,能文爲主”。作者認爲律賦能夠潤色鴻業發揮皇猷,這充分肯定了唐王朝以賦取土的合理性,將律賦推祟到極高的地位。作爲律賦創作承前啓後的代表人物,他以議論入賦、以散句入賦的探索伴隨着唐代的“古文運動”的興起,直接影響了宋代的文獻。而“立意爲先,能文爲主”的創作理念更是形成了後世賦體創作的一種傳統。
此賦文字樸素,句式靈動,音律和諧,既有律賦之味,亦兼古體之風。它在句式和押韻上頗有特色。每一韻構段多由鄰句對和隔句段交錯而成,全篇共有七聯隔句對。尤其在三四段之間,設計一聯隔句股對“其工者,究精微,窮旨趣,何慚兩京於班固;其妙者,抽祕思,騁妍詞,豈謝三都於左思”,分押上下兩段之韻,承上後下,鉤連緊密,這種方法似爲白氏之獨特創造。
《賦賦》是對白居易的賦學觀點比較集中全面的反映,文章論點鮮明,結構完整,而且見解獨特,可是說是一篇完整的律賦理論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