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卷一·藩傷(事勢)
夫樹國必審相疑之勢,下數被其殃,上數爽其憂。兇飢數動,彼必將有怪者生焉。禍之所罹,豈可豫知。故甚非所以安主上,非所以活大臣者也,甚非所以全愛子者也。
既已令之爲藩臣矣,爲人臣下矣,而厚其力,重其權,使有驕心而難服從也。何異於善砥鏌鋣而予射子?自禍必矣。愛之故使飽粱肉之味,玩金石之聲,臣民之衆,土地之博,足以奉養宿衛其身。然而,權力不足以徼倖,勢不足以行逆,故無驕心,無邪行。奉法畏令,聽從必順,長生安樂,而無上下相疑之禍。活大臣,全愛子,孰精於此?
且藩國與制,力非獨少也。制令:其有子,以國其子;未有子者,建分以須之,子生而立,其身以子,夫將何失?於實無喪,而葆國無患,子孫世世與漢相須,皆如長沙可以久矣。所謂生死而肉骨,何以厚此?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你提供的內容並非古詩詞,而是一段古文議論文,以下是對其的分析:
註釋
- 樹國:建立諸侯國。
- 審:謹慎仔細地考慮。
- 爽:差錯,此處指天子的憂慮不能實現。
- 罹(lí):遭受。
- 砥(dǐ):磨。
- 鏌鋣(mò yé):古代寶劍名。
- 徼(jiǎo)幸:同「僥倖」。
翻譯
建立諸侯國必須仔細考慮相互之間形成疑忌的形勢,諸侯王屢次遭受禍殃,天子也屢次擔憂。饑荒頻繁發生,那一定會有怪異的事情產生。災禍所降臨的,怎麼可以預先知道。所以這很不是用來使君主安心的做法,不是用來使大臣活命的做法,也不是用來保全天子所愛的人的做法。 已經讓他們做了藩臣,作爲臣子下,而增加他們的實力,加重他們的權力,使他們有驕傲之心而難以服從。這和好好地磨快那莫邪寶劍而給幼子去用有什麼不同呢?自然是災禍必定會發生。因爲愛護他們所以讓他們享受豐盛的美食,玩賞鐘磬之類的樂器,擁有衆多的臣民,廣闊的土地,足以供奉他們生活並保衛自己。然而,權力不足以憑此而僥倖成功,勢力不足以用來反叛,所以沒有驕傲之心,沒有邪惡的行爲。遵守法令,聽從命令,一定會順從,長久地生存、安寧和快樂,而沒有上下相互疑忌的災禍。使大臣活命,保全愛子,誰能比這做得更好? 況且藩國和朝廷,力量並不是單單弱小。制度規定:藩國中有兒子的,把封國傳給兒子;沒有兒子的,建立旁支來等待,兒子生下來就立爲藩王,把藩國讓給他,這會有什麼損失呢?在實際上沒有損失,卻能使藩國保持安定沒有憂患,子孫世世代代和漢朝相互依靠,都像長沙王那樣就可以長久了。這叫做使死者復生、使枯骨長肉,憑什麼能比這更優厚呢?
賞析
這段文字是賈誼對於分封諸侯國問題的深刻思考和論述。他指出不恰當的分封方式會給國家帶來隱患,導致禍亂,而合理的制度安排既能保證諸侯國的安定,又能維護中央朝廷的穩定和統治。賈誼通過形象的比喻和嚴密的邏輯推理,強調了妥善處理藩國問題對於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性。其觀點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政治洞察力,反映了他對當時政治局勢的關切和深入剖析。

賈誼
賈誼,又稱賈生、賈太傅、賈長沙,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爲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爲長沙王太傅,故後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後被召回長安,爲樑懷王太傅。樑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鬱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爲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後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並稱爲“屈賈”。
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爲“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爲騷體,形式趨於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爲著名。
► 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