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枝兒 送別

送情人直送到丹陽路,你也哭,我也哭,趕腳的也來哭。趕腳的你哭因何故?道是:去的不肯去,哭得只管哭。你兩下里調情也,我的驢兒受了苦。
拼音

賞析

《送別》通過一對離別在即的情人相對啼泣,趕驢的見而隨之傷心落淚,並出言外之言相戲情景的描述,以亦莊亦諧的筆調,巧妙地表現了一對戀人纏綿悱惻的離情別緒。 離別難,熱戀中的人兒離別難上難。《送別》首先從難分難捨的相送起筆:“送情人,直送到丹陽路。”句中的“丹陽路”當指江蘇西南部之丹陽縣的路。當然,我們不能因此機械地理解爲果真送到了此處。究其實,不過是以言送之甚遠。這裏,抓住並突現了送行甚遠、難捨難分的特點,極易引發讀者的聯想,會使人聯想到這樣的情景:一對情人相依相偎,淚眼婆娑,纏纏綿綿,沉浸於黯然銷魂的恨別之海中,不知不覺已跨過了一道道山,涉過了一條條河,走過了一個個村鎮,愈送愈遠,愈送愈難分手,竟然踏上了丹陽縣界!這兩句直接點明地點,交代主要人物,寫出送行甚行,耐人尋味,啓人聯想。 已經送到了陌生的土地上,雖然百般不願分手,也該不得不說聲“再見”了。一想到即將分手,這對情人便再也控制不住感情了。他們“你也哭,我也哭”,哀哀切切,淚雨滂沱,哭得昏天黑地,已經就夠令人揪心的了,沒料到又出現了令人疑惑驚詫的事:“趕腳的也來哭”!“趕腳的”,即以趕驢載貨賺錢爲生的漢子,粗豪的趕腳竟橫插一槓,也痛哭起來,真真令人好生不解!這三句十二個字,都是極爲尋常的字眼,且多有重複,卻摹寫出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場面。尤其是“趕腳的也來哭”,還造成了令人疑竇叢生的懸念。 人家一對情人爲情所困,爲別所苦,才相對垂淚失聲,自見人家的真情,與你趕腳的何干?你莫非也曾爲離愁別恨所苦過,故而引起傷心,才陪之灑下一掬傷心淚?在接下去的雙方問答中也便有了明確的解答。 正在相對痛苦的情侶,被驢夫的哭聲鬧得“丈二金剛摸不到頭腦”了,於是雙雙止住眼淚,驚詫地問:“趕腳的,你哭是因何故?” “去的不肯去,哭的直管哭。”——看看你們那個樣兒,該走的偏故作多情不肯走,不該哭的偏多情故作哭個不停,淚人兒似的,生離死別似的。趕腳的止住哭聲說,唉——,“你兩下里調情也”——你們哭哭啼啼、悲悲切切地真讓人抓心撓肝受不了!趕腳的把手一指驢子:你看,你們這麼傷心,卻叫“我的驢子受了苦”!原因竟在這裏!只是因這對情人的悲傷痛哭使他的驢子無端多受了不少馱載之苦。 這一問一答承前而來,自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絕無生拉硬扯之嫌。那對情人的哭,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真實的,感人的;趕腳人的哭是調侃的,誇張的——因爲驢子的苦相是與生俱來的,並非因這對情人之哭而痛苦難受,不過是其主人的杜撰而已,但也是真實的——雖不符合生活的真實,卻符合藝術的邏輯,是藝術的真實,並由此造成了亦莊亦諧的藝術效果,妙趣橫生。 在藝術表現上,《送別》有兩個突出的特點,很值得重視: 其一,構思新穎獨特,風格亦莊亦諧。這首歌謠,攝取一個特定的生活場景,進行巧妙的處理,純用白描手法進行表現,簡直構成了一幕發生在送別路上活報劇。開頭交代地點,一對情人上場,告訴觀衆他們是送行甚遠的一對兒,是爲序幕。接下去寫他們因不忍別離而相對垂淚痛哭,展開劇情。令人驚詫的是,趕驢的漢子卻突然粉墨登場,也隨之而哭,把個生離死別般的痛苦場面攪得烏煙瘴氣。趕驢的因何而哭?真真令人疑惑!這就使劇情形成波瀾,造成懸念。怎樣解懸釋疑?作者早已胸有成竹。於是緊接着採用對白的形式,巧借趕腳的之口舉重若輕地揭開謎底。在回答中,趕腳的不用鄭重的語言,不作正面的回答,而是語帶戲謔調侃迂迴道出:不說自己被這對情人的真情所感動,而誇張地說他的驢子被他們的纏綿害苦了,害慘了,自己爲心疼驢子而哭。這樣,也便在輕鬆活潑的喜劇氣氛中,機智、巧妙而生動地表現了這對情人別離之際的那種真摯感人的別情。趕腳的回答完畢,解開了懸念,令人捧腹,也便戛然而止,劇終幕落。這幕活報劇,有地點,有人物,有男性,有女性,還有驢子;有痛不欲生的哭聲,有粗啞做作的哭聲;有掛滿珠淚的臉譜,有帶着戲謔的表情,有長臉帶毛的苦相;有凝重的正劇意味,有幽默的喜劇氣氛;有情節,有發展,有波瀾。總之,雖然文字無多,篇幅亦短,但戲劇小品的一切要素又無不具備,需要表現的又無不恰到好處地得到表現,使人在捧腹之後,咀嚼玩味而覺回味無窮。如此寫法,可謂別開生面,不落巢臼,令人耳目一新。 其二,完全口語化。《送別》是羣衆自己的口頭創作,因此,使用的純粹是活躍在他們口頭的語言,自然通俗,明白如話,生動活潑,絕無斧鑿之痕。雖然其產生距今已有數百年曆史,但讀來如現代口語,沒有任何語言上的隔閡。

無名氏

元朝佚名作者的統稱。 ► 4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