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飢又渴真勞累。滿腔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注釋
昔:從前,文中指出征時。
依依:形容柳絲輕柔、隨風搖曳的樣子。
思:用在句末,沒有實在意義
雨(yù)雪:下雨。雨,這裏作動詞,爲「下」的意思。
霏(fēi)霏:雪花紛落的樣子。
遲遲:遲緩的樣子。
往:當初從軍。
序
此詩出自《詩經·小雅·采薇》,爲先秦時代的華夏族詩歌。全詩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鄉詩。詩歌表現了將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並將這種感情放在對景物的描寫及對軍旅生活的述說中表現。
全詩六節(每八句爲一節),模倣一個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興,前五節着重寫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強烈的思鄉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從中透露出士兵既有禦敵勝利的喜悅,也深感征戰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第六節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結束全詩,感人至深。
此詩運用了重疊的句式與比興的手法,集中體現了《詩經》的藝術特色。末章頭四句,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生還這兩種特定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爲是《詩經》中有名的詩句之一。
賞析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朝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將帥、遣戍役,守衛中國,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的。更是通過對他們忠於職守的敘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的強烈對比來表現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裏卻是思歸的情愫,這裏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並不降低本篇作爲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了人們的純真樸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覆表達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悽苦心情。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採薇採薇」,以此來引起下文。詩歌的一開始就給讀者展示了一幅淒涼的戍邊生活畫面,我們彷彿看到戍卒一邊在荒野漫坡上採集野菜,一邊思念着久別的家鄉,屈指計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開頭兩句寫道:「採薇採薇,薇亦作止」,這是寫春天,薇菜剛剛綻出嫩綠的芽尖;第二章寫道:「採薇採薇,薇亦柔止」,這是寫夏天,薇菜的葉片肥嫩;第三章則是:「採薇採薇,薇亦剛止」,這是寫秋天,薇菜的葉莖將老而粗硬。從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時光無情地流逝了;戍卒思歸,從春到秋,一年將盡,何時才能歸家呢?其實在詩裏,詩人原是把天地四時的瞬息變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長,都看作是生命的見證,人生的比照。因此,興是自然予人的最樸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體認生命的深刻之義。於是在「採薇」這樣一個凝固在戍卒記憶裏的姿勢裏,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輪迴,光陰的流逝,還看到思念的成長,看到生命走向蒼老的痕跡。
前三章的前後兩層,同時交織着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爲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這樣的豪邁和悲涼的交織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愫和戰鬥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爲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爲激昂的戰鬥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鬥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鬥;「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衝鋒陷陣的場面。最後,由戰鬥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爲獫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獫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而這兩章的色調如此的華美,那密密層層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戰馬,威風凜凜的將軍,華貴的弓箭,齊整的戰車,這裏洋溢着一種報效國家,不惜血灑疆場的豪放情懷。而在殘酷戰爭之中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的悲哀,以及對遙遠的故鄉的濃得化不開的思念,這些陰暗的色調就在這裏被沖淡了。因爲當自己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時候,正因爲身後有如此承載着自己的溫暖思念的美麗的家園。
從手法上說,這首詩的特點還在於選擇了一個最佳角度,即「在路上」,這是一條世界上最遠最長的路,它如此之長,長得足以承載一場戰爭,長得足以裝滿一個人年年歲歲的思念,長得足以盛滿一個人生命中的苦樂悲欣。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這四句詩被後人譽爲《詩經》中最好的句子。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這幾句詩句裏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彷彿是個人生命的寓言。是誰曾經在那個春光爛漫的春天裏,在楊柳依依中送別我?而當我在大雪飄飛的時候經歷九死一生返回的時候,還有誰在等我?是《木蘭辭》裏親人歡迎的盛況,還是《十五從軍征》裏荒草萋萋的情景?別離時的春光,迴歸時的大雪,季節在變換,時光在流逝,我們離去,我們歸來,而在來來去去裏,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呢?沒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飛雪中一個被沉重的相思和焦慮燒灼的又飢又渴的徵人孤獨的身影,步履蹣跚地,戰戰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來。
這一首詩與《詩經》中的其它篇章如《擊鼓》《東山》《無衣》對讀,可以讀出更完整的故事,更真切的生命感受。如果我們可以想象,這個戍卒,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着昂揚的戰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行」的士兵,同時還是那位在濛濛的細雨裏唱着歸鄉的「我徂東山,滔滔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的士兵。那麼,《採薇》的故事就更豐富了,事實上,這一首詩裏的確有着太豐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懷。相思之情與報國之志,豪放與蒼涼如此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奏響的是真實的生命樂章。在後來的如陳陶《隴西行》,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等偉大的作品裏,也能依稀地聽到這首詩在時間和生命的河流裏所激起的遼遠而空曠的迴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採薇:採集野生豌豆苗。薇,野豌豆苗,可食。
- 依依:形容柳絲輕柔、隨風搖曳的樣子。
繙譯
廻想儅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廻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飢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躰會!
賞析
這首詩以“採薇”起興,前五句以樂景襯哀情,通過“楊柳依依”這一美好的景致,反襯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後麪寫歸來途中的景象,“雨雪霏霏”營造了一種淒涼的氛圍。“行道遲遲,載渴載飢”則突出了路途的艱難和疲憊。最後直接抒發內心的傷悲,強調自己的悲哀無人理解,深刻地表達了征人在歸途中的痛苦和哀傷,情感真摯深沉,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此詩情景交融,是《詩經》中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