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至節以病晚起走筆戲書紀事排悶十首

· 方回
忍事寧生癭,今誰似我能。 缺錢分竈婢,賒米乞庵僧。 惡語聞皆恕,凡詩見亦稱。 平生樓百尺,非復舊陳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癸未: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這裏具體指哪一年需要結合歷史背景。
  • 至節:指重要的節日。
  • 走筆:形容書寫迅速,這裏指匆匆寫下的詩句。
  • 戲書:以輕鬆幽默的態度寫作。
  • 排悶:排解心中的鬱悶。
  • 忍事:忍受事情,指忍受生活中的困難和不如意。
  • (yǐng):一種疾病,指頸部腫大的症狀。
  • 竈婢:指家中的女僕,負責廚房工作。
  • 賒米:賒賬購買米。
  • 庵僧:指住在庵中的僧人。
  • 惡語:不中聽的話。
  • 凡詩:普通的詩作。
  • 樓百尺:形容樓閣高大。
  • 陳登:人名,這裏可能指作者自己,也可能泛指舊時的自己或他人。

翻譯

忍受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寧可因此生出頸部的腫塊,如今還有誰能像我這樣能忍受呢?缺錢到連家中的女僕都分不到足夠的錢,只能向庵中的僧人賒賬買米。聽到不中聽的話都選擇寬恕,普通的詩作也得到了認可。我這一生,曾經有過高大的樓閣,但現在已不再是舊時的陳登了。

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作者在困難時期的生活狀態和心態。通過「忍事寧生癭」表達了對生活困境的無奈接受,而「缺錢分竈婢,賒米乞庵僧」則具體描繪了生活的艱辛。詩中的「惡語聞皆恕,凡詩見亦稱」展示了作者的寬容和對自己詩作的自信。最後,「平生樓百尺,非復舊陳登」則帶有自嘲和懷舊的情感,表達了時光變遷、境遇轉變的感慨。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真摯,展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堅韌和樂觀。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