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出

在山爲遠志,出山爲小草。 古語已云然,見事苦不早。 平生獨往願,丘壑寄懷抱。 圖書時自娛,野性期自保。 誰令墮塵網,宛轉受纏繞。 昔爲水上鷗,今如籠中鳥。 哀鳴誰復顧,毛羽日摧槁。 向非親友贈,蔬食常不飽。 病妻抱弱子,遠去萬里道。 骨肉生別離,丘壟誰爲掃。 愁深無一語,目斷南雲杳。 慟哭悲風來,如何訴穹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遠志(yuǎn zhì):指在山中隱居的志向。
  • 小草:比喻出仕後地位卑微。
  • 獨往願:指獨自隱居的願望。
  • 丘壑(qiū hè):山丘和溝壑,指隱居的地方。
  • 懷抱:胸懷,心中。
  • 野性:指不受拘束的自然本性。
  • 塵網:比喻世俗的束縛。
  • 纏繞:困擾,束縛。
  • 水上鷗: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
  • 籠中鳥:比喻失去自由的狀態。
  • 摧槁(cuī gǎo):摧殘,使枯萎。
  • 蔬食:簡單的食物。
  • 丘壟(qiū lǒng):墳墓。
  • 南雲:指南方的雲,常用來象徵家鄉或遠方。
  • 穹昊(qióng hào):天空,蒼天。

翻譯

在山中時,我懷有遠大的志向;一旦出山,卻變得卑微如小草。 古人的話已經說得明白,我悔恨自己明白得太晚。 我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獨自隱居,將我的情懷寄託于山丘和溝壑之中。 書籍是我時常自娛自樂的伴侶,我期望保持我那不受拘束的自然本性。 誰知我卻落入了世俗的束縛,宛如被重重纏繞。 昔日我像水上的鷗鳥一樣自由,如今卻如同籠中的鳥兒。 我哀鳴卻無人理會,我的羽毛日漸枯萎。 如果不是親友的資助,我連簡單的食物都難以吃飽。 我病弱的妻子帶着幼子,遠走他鄉。 骨肉分離,我的墳墓又有誰來打掃? 我憂愁至極,無言以對,只能望着南方的雲彩漸行漸遠。 悲風中我慟哭,如何向蒼天訴說我的苦楚?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趙孟頫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與對現實束縛的無奈。詩中,「在山爲遠志,出山爲小草」一句,形象地描繪了作者內心的矛盾與掙扎。通過對比「水上鷗」與「籠中鳥」,深刻反映了作者對自由的渴望與現實的束縛。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簡練,充分展現了作者對理想與現實的深刻思考。

趙孟頫

趙孟頫

元湖州人,字子昂,號鬆雪道人。宋宗室。幼聰敏,爲文操筆立就。以父蔭爲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家居。世祖徵入朝,授兵部郎中,遷集賢直學士。帝欲使與聞中書政事,固辭。每見,必語及治道,多所裨益。累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諡文敏。詩文清邃奇逸,書法兼工篆、隸、行草,自成一家。繪畫亦善山水、竹石、人物、鞍馬、花鳥。有《鬆雪齋文集》。 ► 5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