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史十忠詩

· 劉壎
淮海接風塵,胡乃似鐵壁。 臥護有天人,十載藉福力。 重來人未老,愁絕事如昔。 苦戰孤城危,痛哭天柱折。 夢遊三山上,人倫浮海出。 突圍志南征,吾欲重建極。 天弗鑑臣忠,冥冥墮叢棘。 先軫面如生,萇弘血化碧。 臣死誰復知,臣忠終不易。 一將更大事,嚼舌死罵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淮海:指淮河流域和海州地區。
  • 接風塵:指迎接戰亂。
  • 胡乃:爲何。
  • 鐵壁:比喻堅固不可破。
  • 臥護:指在隱居中保護。
  • 天人:指有超凡才能的人。
  • 藉福力:依賴天命或神力。
  • 天柱折:比喻國家的支柱倒塌,國家危亡。
  • 三山:神話中的山名,此處指仙境。
  • 人倫:指人類社會。
  • 浮海出:比喻從困境中逃出。
  • 重建極:重建秩序。
  • 鑑臣忠:審視臣子的忠誠。
  • 冥冥:指天意或命運。
  • 墮叢棘:比喻陷入困境。
  • 先軫:古代忠臣,此處指忠臣的面貌。
  • 萇弘:古代忠臣,其血化爲碧玉,比喻忠誠不朽。
  • 嚼舌死罵敵:指寧死不屈,臨死前還要痛罵敵人。

翻譯

淮海地區遭受戰亂,爲何卻像鐵壁一般堅固? 在隱居中保護着有超凡才能的人,十年間依賴着天命或神力。 再次來到這裏,人還未老,但憂愁和事情依舊如昔。 苦戰中的孤城岌岌可危,悲痛地看到國家的支柱倒塌。 夢中游走在仙境三山之上,人類社會從海中浮現而出。 突圍南征,我欲重建秩序。 天不審視臣子的忠誠,命運使我陷入困境。 忠臣的面貌依舊如生,忠誠的血化爲碧玉。 即使臣子死去,無人知曉,但忠誠始終不變。 一位將領承擔更大的責任,寧死不屈,臨死前還要痛罵敵人。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忠誠與犧牲的深刻思考。詩中,「淮海接風塵,胡乃似鐵壁」描繪了戰亂中的堅韌與不屈,而「臥護有天人,十載藉福力」則體現了對天命的依賴和對超凡才能的珍視。詩的後半部分通過「天柱折」、「重建極」等意象,強烈地表達了對國家危亡的憂慮和對重建秩序的渴望。最後,通過「先軫面如生,萇弘血化碧」等典故,強調了忠誠的不朽與犧牲的偉大。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對忠誠與犧牲的崇高敬意。

劉壎

宋元間南豐人,字超潛,號水村。卓犖不羣。工詩文。宋亡十餘年,以薦署旴郡學正,又十餘年,命爲延平郡教授,秩滿歸裏卒。有《水雲村稿》 ► 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