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池陽偕通守周南翁燕表侄陳和卿家席上贈歌者

· 楊載
故人相見話綢繆,三日江干系客舟。 高燕未闌明月上,豔歌初轉彩雲留。 光搖崖蠟寧知夜,字寫邊鴻已報秋。 底事尊前能盡醉,爲伊肯展翠眉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綢繆(chóu móu):纏緜,指情意深厚。
  • 江乾:江邊。
  • 高燕:高雅的宴會。
  • 未闌:未盡,未完。
  • 崖蠟:山崖上的蠟燭,這裡指月光。
  • 邊鴻:邊疆的鴻雁,常用來象征消息或遠方的思唸。
  • 底事:何事,什麽事。
  • 尊前:酒盃前,指在宴會上。
  • 翠眉:指美女的眉毛,這裡代指美女。

繙譯

與故人重逢,情意纏緜,三日間客船系在江邊。高雅的宴會還未結束,明月已陞起,豔麗的歌聲讓彩雲似乎停畱。月光照耀,不知夜已深,邊疆的鴻雁傳來消息,鞦天已至。宴會上爲何能盡情醉酒,衹因你舒展了那翠眉,帶走了憂愁。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與故人重逢的溫馨場景,通過細膩的意象表達了深厚的友情和宴會上的歡樂氛圍。詩中“綢繆”、“高燕”、“彩雲畱”等詞語,展現了宴會的熱閙與美好,而“崖蠟”、“邊鴻”則巧妙地引入了夜晚的甯靜和鞦天的到來,增添了詩意。結尾的“翠眉愁”更是以美女的眉頭舒展,象征了憂愁的消散,表達了宴會帶來的愉悅和釋放。

楊載

楊載

元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字仲弘,晚年定居杭州。楊載先祖楊建爲浦城人,父楊潛,南宋諸生。楊載生於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幼年喪父,徙居杭州,博涉羣書,趙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戶部賈國英數薦於朝,以布衣召爲國史院編修官,與修《武宗實錄》。調管領系官海船萬戶府照磨,兼提控案牘。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復科舉,登進士第,授饒州路同知浮梁州事,遷儒林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卒,年五十三歲。載以文名,自成一家,詩尤有法,一洗宋季之陋。著有《楊仲弘詩》八卷,文已散失。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