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墨士吳雪堂

永寧賜筆世安有,易水良工今不傳。 了知膠漆用相得,亦悟膏火明自煎。 昔從蒙莊觀副墨,老歸芸閣窮《太玄》。 與子欲擬毛穎傳,待我暇矣磨墨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永寧:地名,古代制筆中心之一。
  • 易水:地名,古代著名的制筆地。
  • 膠漆:比喻關係親密無間,此處指筆與墨的配合。
  • 膏火:油燈的火焰,比喻辛勤學習或工作。
  • 蒙莊:指莊子,戰國時期哲學家。
  • 副墨:指書籍,源自《莊子·內篇·大宗師》。
  • 芸閣:指藏書樓或書房。
  • 太玄:指《太玄經》,西漢揚雄的哲學著作。
  • 毛穎:指毛筆,源自韓愈的《毛穎傳》。
  • 磨墨磚:指準備書寫前的準備工作。

翻譯

永寧賜予的筆,如今已難尋其蹤,易水那技藝精湛的制筆工匠,也已不再傳承。 我深知筆與墨的配合如同膠漆般相得益彰,也領悟到勤奮學習如同膏火自煎,燃燒自我。 曾經在莊子的思想中探尋書籍的智慧,如今老來在書房中深入研究《太玄經》。 與你一同想要模仿韓愈的《毛穎傳》,待我有空時,我們一起準備墨磚,磨墨書寫。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回顧制筆的歷史和筆墨的配合,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對學問的追求。詩中「永寧賜筆」與「易水良工」體現了對古代制筆工藝的懷念,「膠漆」與「膏火」則巧妙地比喻了學問的深厚與勤奮。末句提及《毛穎傳》和「磨墨磚」,展現了作者對文學創作的熱情和對傳統書寫儀式的尊重。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傳統文化和學問的深厚情感。

鄧文原

元綿州人,徙錢塘,字善之,一字匪石。博學工古文。世祖時闢爲杭州路儒學正,調崇德州教授,擢應奉翰林文字,升修撰。累遷翰林待制,出僉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事,鞫獄明敏。英宗至治間,召爲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泰定帝時,召拜翰林侍講學士、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使,均以疾辭。爲人內嚴而外恕,家貧而行廉。有後人所輯《巴西集》。 ► 1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