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日本僧之京

· 鄭東
萬里乘濤來絕海,中朝冠蓋盡相知。 丹丘博士與飲酒,青城先生邀賦詩。 傳鉢底須歸故國,把文遂欲動京師。 絕憐船上看春色,二月官河水發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乘濤:乘船。
  • 絕海:遠洋,遙遠的海域。
  • 中朝:指中國朝廷。
  • 冠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
  • 丹丘博士:指在丹丘(地名)的博士,博士在古代是學官名。
  • 青城先生:指在青城(地名)的先生,先生在古代是對有學問的人的尊稱。
  • 傳鉢:佛教中指傳遞衣鉢,比喻傳承佛法。
  • 把文:拿着文章或書籍。
  • 京師:首都,這裏指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
  • 二月官河:指二月份的官府運河。
  • 水發時:指河水開始流動的時候。

翻譯

你乘船萬里,穿越波濤來到這遙遠的海域,中國朝廷的官員們都與你相識。在丹丘,博士與你共飲美酒,在青城,先生邀請你賦詩。你傳遞佛法的衣鉢,必須回到你的故國,帶着你的文章,即將震動京師。我非常喜歡你在船上看春天的景色,那是在二月,官府運河的河水開始流動的時候。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日本僧人遠渡重洋來到中國,與中國的學者和官員交流的情景。詩中通過「乘濤來絕海」展現了僧人的勇氣和決心,而「中朝冠蓋盡相知」則表達了他在中國受到的尊重和歡迎。後兩句提到了他與丹丘博士和青城先生的交往,顯示了文化交流的深度。最後,詩人表達了對僧人即將帶着中國文化回到日本,以及他在船上欣賞春天景色的美好祝願。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跨文化交流的美好和深遠影響。

鄭東

元溫州平陽人,字季明,號杲齋。幼嗜書,明《春秋》。嘗應科舉,不合主司,即棄去,致力爲古文。歐陽玄奇其才,欲薦之,會疾卒。弟鄭採亦有文名。有《鄭氏聯璧集》。 ► 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