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江陰郡博周元浩歸平陽

· 鄭東
君不見蘇秦昔上秦王書,嫂不下機妻不炊。青燈長夜股流血,黃金六印何累累。 又不見陶淵明,富貴視之鴻毛輕。腰寧不折五斗米,歸來籬菊秋盈盈。 周君妙年江海客,幾度吳花醉中摘。蒲帆半幅風颼颼,長嘯一聲江月白。 我家亦在蒲海頭,此時春酒濃如油。堪憐千里尚飄泊,恨不共買東歸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曾遊說六國合縱抗秦。
  • 秦王:指秦始皇。
  • 嫂不下機妻不炊:形容蘇秦窮困時家中無人照顧。
  • 青燈長夜股流血:形容蘇秦苦讀的情景。
  • 六印:指蘇秦後來成功,身佩六國相印。
  • 陶淵明:東晉時期的詩人,以隱逸生活和田園詩著稱。
  • 鴻毛:比喻極輕的東西,這裏指陶淵明對富貴的輕視。
  • 五斗米:指官俸,陶淵明不願爲五斗米折腰,即不願爲微薄的官俸而屈從權貴。
  • 籬菊:籬笆旁的菊花,陶淵明詩中常提到的隱逸生活的象徵。
  • 周君:指詩中的周元浩,江陰郡的學官。
  • 妙年:年輕。
  • 江海客:指遊歷四方的人。
  • 吳花:指江南的花。
  • 蒲帆:用蒲草編織的帆。
  • 颼颼:形容風聲。
  • 長嘯:放聲歌唱。
  • 江月白:江上的月光。
  • 春酒:春天釀製的酒。
  • 東歸:向東回家。

翻譯

你可曾聽說,蘇秦當年向秦王獻策,家中嫂子不下來織布,妻子也不做飯。他在昏暗的燈光下苦讀至深夜,大腿都磨出了血,最終獲得了六國相印,黃金累累。

又如陶淵明,他將富貴看得如同鴻毛一般輕,寧願不屈從於五斗米的官俸,回到家中,籬笆旁的菊花盛開,秋意盎然。

周君年輕時遊歷江海,幾次在江南的花叢中醉倒。如今他乘着蒲草編織的帆船,風聲颼颼,長嘯一聲,江上的月光皎潔。

我家也在東海之濱,此時春天的酒釀得正濃。可憐他還在千里之外漂泊,我恨不能與他一同乘船東歸。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蘇秦和陶淵明兩位歷史人物的對比,展現了不同的人生選擇和價值觀。蘇秦追求權力和成功,而陶淵明則選擇了隱逸和自由。詩中對周元浩的描寫,透露出詩人對友人的羨慕和對其歸途的期盼。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和對友情的珍視。

鄭東

元溫州平陽人,字季明,號杲齋。幼嗜書,明《春秋》。嘗應科舉,不合主司,即棄去,致力爲古文。歐陽玄奇其才,欲薦之,會疾卒。弟鄭採亦有文名。有《鄭氏聯璧集》。 ► 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