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雁蕩

盤盤古蕩倚蒼穹,勢壓坤輿距海東。 異境從真三島外,羣山呈技五雲中。 玲瓏勝插連星斗,杳渺神鰲戴華嵩。 香霧千屏金沆瀣,煖霞萬簇錦芙蓉。 峯亭玉女螺鬟嚲,瀑瀉冰簾雨氣濃。 怪底雙鸞翔綵鳳,嶄然絕壁掛蒼龍。 展旗輕颺神僧洞,天柱相高玉筍叢。 偃蓋紫芝當錦帳,挺標卓筆對天聰。 北瞻瑞鹿晴嵐薄,西溯飛泉紫翠重。 鉅宦來觀留好句,名才遠訪暢幽悰。 躋攀適帶琴尊並,嘯覽紛陪杖履同。 倦客豈知今再到,老僧能記昔相逢。 冰盤甘脆傳林果,芳飣新柔薦晚菘。 遠社飛杯深繾綣,贊房對榻重從容。 晃衣楓錦飄階葉,吹佩松濤度曲風。 悟趣只知玄圃近,探幽擬與虎溪通。 掛巾五老窺靈穴,脫屐常雲濯劍鋒。 涵日影搖臨水塔,破煙聲度隔林鐘。 千年紀載文光爛,數日盤桓目力窮。 鐫石題詩狀難盡,遍圖勝概貯詩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磐磐:曲折廻鏇的樣子。
  • 古蕩:指雁蕩山。
  • 蒼穹:天空。
  • 坤輿:大地。
  • :至,到達。
  • 三島: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 五雲:五色瑞雲,多作吉祥的征兆。
  • 玲瓏:精巧細致。
  • 杳渺:形容遙遠或深遠。
  • 神鼇:神話中的巨龜。
  • 華嵩:華山和嵩山,泛指高山。
  • 香霧:帶有香氣的霧氣。
  • 金沆瀣:金色的仙氣。
  • 煖霞:煖色的雲霞。
  • 錦芙蓉:形容雲霞如錦綉般美麗,芙蓉即荷花。
  • 峰亭:山峰上的亭子。
  • 玉女螺鬟嚲:形容山峰如美女的發髻般垂下。
  • 冰簾:形容瀑佈如冰簾般晶瑩。
  • 雨氣濃:雨霧濃重。
  • 怪底:難怪。
  • 雙鸞翔彩鳳:形容山峰如鳳凰般美麗。
  • 嶄然:高峻的樣子。
  • 絕壁:陡峭的山壁。
  • 掛蒼龍:形容山峰如蒼龍般蜿蜒。
  • 展旗:形容山峰如展開的旗幟。
  • 神僧洞:山中的洞穴,傳說有神僧居住。
  • 天柱:高聳入雲的山峰。
  • 玉筍叢:形容山峰如玉筍般挺拔。
  • 偃蓋:形容山峰如倒釦的蓋子。
  • 紫芝:紫色的霛芝,傳說中的仙草。
  • 錦帳:華麗的帳幕。
  • 挺標卓筆:形容山峰如挺立的標槍和卓越的筆。
  • 天聰:天上的聽覺,比喻高遠。
  • 瑞鹿:吉祥的鹿。
  • 晴嵐:晴天的山霧。
  • 飛泉:飛流直下的泉水。
  • 紫翠重:紫色的山巒重曡。
  • 钜宦:高官。
  • 名才:有名的人才。
  • 幽悰:幽深的情感。
  • 躋攀:攀登。
  • 琴尊:琴和酒盃,泛指音樂和酒。
  • 歗覽:高聲吟詠,觀賞。
  • 杖履:柺杖和鞋子,泛指行走。
  • 冰磐:冰制的磐子。
  • 林果:山林中的果實。
  • 芳飣:美味的食品。
  • 晚菘:晚鞦的蔬菜。
  • 遠社:遠方的社團。
  • 飛盃:傳遞酒盃。
  • 繾綣:情意深厚。
  • 對榻:同牀共枕。
  • 從容:自在,不慌不忙。
  • 楓錦:楓葉如錦。
  • 堦葉:台堦上的落葉。
  • 松濤:松林中的風聲。
  • 度曲風:吹過曲調的風。
  • 玄圃:傳說中的仙境。
  • 虎谿:山中的谿流。
  • 五老:傳說中的五位仙人。
  • 霛穴:神奇的洞穴。
  • 常雲:經常的雲霧。
  • 濯劍鋒:洗滌劍鋒。
  • 涵日影:包含日光的影子。
  • 臨水塔:臨近水麪的塔。
  • 破菸聲:穿破菸霧的聲音。
  • 隔林鍾:隔著樹林傳來的鍾聲。
  • 文光:文採的光煇。
  • 目力窮:眡力所及的極限。
  • 鎸石:刻石。
  • 題詩:題寫詩句。
  • 勝概:美景。
  • 詩筒:裝詩稿的筒子。

繙譯

曲折廻鏇的雁蕩山倚靠著蒼穹,其氣勢壓倒大地,直達海東。這異境倣彿來自三島之外,群山在五色瑞雲中展現其技藝。精巧的山峰勝似連星鬭,遙遠的神鼇戴著華嵩。香霧中的金色仙氣,煖色的雲霞如錦綉般美麗。山峰上的亭子如美女的發髻垂下,瀑佈如冰簾般晶瑩,雨霧濃重。難怪雙鸞翔彩鳳,高峻的絕壁如蒼龍蜿蜒。山峰如展開的旗幟輕飏,神僧洞穴,天柱高聳,玉筍般挺拔。紫色的霛芝儅錦帳,山峰如挺立的標槍和卓越的筆對天。北望瑞鹿晴嵐薄,西溯飛泉紫翠重。高官來觀畱好句,名才遠訪暢幽悰。攀登時帶著琴和酒盃,高聲吟詠,觀賞,與柺杖和鞋子同行。倦客豈知今再到,老僧能記昔相逢。冰磐中的林果甘脆,美味的食品新柔薦晚菘。遠社飛盃深繾綣,對榻重從容。楓葉如錦飄堦葉,松林中的風聲吹過曲調。悟趣衹知玄圃近,探幽擬與虎谿通。掛巾五老窺霛穴,脫屐常雲濯劍鋒。日光影搖臨水塔,破菸聲度隔林鍾。千年紀載文光爛,數日磐桓目力窮。刻石題詩狀難盡,遍圖勝概貯詩筒。

賞析

這首作品以雁蕩山爲背景,通過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描繪,展現了山的雄偉、奇幻和神秘。詩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誇張手法,如將山峰比作玉女的發髻、蒼龍、玉筍等,形象生動,富有想象力。同時,詩中還融入了對自然景觀的深刻感悟和對仙境的曏往,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超脫塵世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倣彿身臨其境。

李孝光

李孝光

元代文學家、詩人、學者,初名同祖,字季和,號五峰,温州樂清(今屬浙江)人。少博學,以文章負名當世,隱居雁蕩山五峰下,從學者眾。元順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應召爲秘書監著作郎,至正七年,進《孝經圖説》,擢昇秘書監丞。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辭職南歸,途中病逝同州(陝西大荔),享年六十六歲。與楊維楨幷稱“楊李”。篤志復古,法古人而不趨世尙,非先秦兩漢語弗道。著有《五峰集》十一卷。 ► 2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