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蓮花漏送宗正多爾濟巴勒公惟中赴淮東監憲任
漏壺皆古制,此制獨精奇。
昔自遠公創,今傳燕地規。
範金筒有量,剡木箭相宜。
翠蓋旁承注,芳心遞轉移。
潛機分晝夜,浮刻定干支。
頗憶仙人掌,還疑太華池。
警更嚴國典,嘑旦肅官儀。
淮甸譙樓麗,韓銘款識垂。
繡衣朝發令,編戶業趨時。
祇恐徵書促,聽籌覲玉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賦得:古代文人聚會時,以某一主題作詩,稱爲「賦得」。
- 蓮花漏:古代的一種計時器,形似蓮花,故名。
- 宗正多爾濟巴勒公惟中:人名,宗正爲官職名,多爾濟巴勒爲蒙古語,意爲「有福的」,公爲爵位,惟中爲人名。
- 淮東監憲:官職名,負責淮東地區的監察工作。
- 範金:用金屬鑄造的模具。
- 剡木:削尖的木頭。
- 翠蓋:翠綠色的蓋子,此處指蓮花漏的蓋子。
- 芳心:此處比喻蓮花漏的內部機制。
- 潛機:隱藏的機械裝置。
- 浮刻:浮動的刻度。
- 干支:中國古代的計時系統,由天干和地支組合而成。
- 仙人掌:此處比喻蓮花漏的形狀。
- 太華池:傳說中的仙境,此處比喻蓮花漏的精美。
- 警更:夜間報時的更聲。
- 國典:國家的典禮。
- 嘑旦:早晨的雞鳴聲。
- 官儀:官員的儀式。
- 淮甸:淮河流域。
- 譙樓:城樓。
- 韓銘:可能指刻在蓮花漏上的銘文。
- 款識:銘文。
- 繡衣:官員的服飾。
- 編戶:編入戶籍的平民。
- 祇恐:只怕。
- 徵書:徵召的文書。
- 聽籌:聽取計時的聲音。
- 玉墀:宮殿前的石階。
翻譯
這首詩讚美了一種古老的計時器——蓮花漏,它獨特而精巧。這種漏壺最初由遠公創造,現在在燕地廣泛流傳。它由金屬模具製成,木箭與之相配,翠綠色的蓋子下,內部機制精妙地轉移。隱藏的機械裝置能分辨晝夜,浮動的刻度能確定干支。它既像仙人掌一樣獨特,又像太華池一樣精美。它的報時聲嚴格遵守國家典禮,早晨的雞鳴聲肅穆地宣告官員的儀式。在淮河流域的城樓上,蓮花漏的銘文流傳千古。官員穿着華麗的服飾,發號施令,而平民則按時勞作。只怕徵召的文書很快就會到來,屆時將聽取計時的聲音,站在宮殿前的石階上。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蓮花漏的描繪,展現了其精巧的工藝和重要的計時功能。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象徵,如將蓮花漏比作仙人掌和太華池,既表現了其形狀之美,又暗示了其計時之精準。同時,詩人通過對蓮花漏在官場和民間的應用描寫,強調了它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既是對古代科技的讚美,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