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六日丁亥釋奠孔子廟三十韻

闕里宣尼宅,儒林禮樂區。 右文昭代盛,報德聖恩殊。 天語頒中禁,星軺發上都。 內庭香繞案,光祿酒浮壺。 持節慚專對,於原慎載驅。 秋陽稀稼穡,官路足槐榆。 歷歷由沂汶,行行望泗洙。 岱宗標近甸,魯殿沒荒蕪。 不見三家採,唯餘五父衢。 祀嚴柔日逼,林近絕晨趨。 廢堞依脩阜,危臺記舞雩。 廟宮參象緯,書閣壓城闍。 反宇周阿峻,迴廊百步紆。 蛟鱗蟠玉柱,螭首響金鋪。 庭迥檜千尺,壇虛杏數株。 省牲新雨霽,釋奠舊章敷。 闢戶陳籩俎,登歌應瑟竽。 尊居玄聖儼,侑食列賢俱。 興俯鏘珩佩,周旋謹履絇。 祼將宸意達,祝告下誠孚。 明燎輝雲陛,祥薰集寶爐。 共觀周典禮,寧數漢規模。 似續於今盛,欽崇自古無。 繚垣隆象魏,穹石峙龜趺。 孤閣青編貯,雙亭翠竹扶。 山川光拱揖,泉井澤沾濡。 推本尊師道,題名述廟謨。 佇看戔束帛,豈復嘆乘桴。 製作先東魯,朝廷用大儒。 愚生深有幸,歸上孔林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闕里(què lǐ):孔子的故鄉,指曲阜。
  • 宣尼:孔子的別稱。
  • 儒林:指儒家學者羣體。
  • 禮樂區:指儒家文化中的禮儀和音樂。
  • 右文:指崇尚文化。
  • 報德:回報恩德。
  • 天語:皇帝的旨意。
  • 星軺(xīng yáo):指皇帝的使者。
  • 光祿:古代官職,此處指光祿寺,負責宴會和祭祀。
  • 持節:持有使節,代表皇帝出使。
  • 沂汶(yí wèn):沂水和汶水,山東的兩條河流。
  • 泗洙(sì zhū):泗水和洙水,山東的兩條河流。
  • 岱宗:泰山的別稱。
  • 魯殿:魯國的宮殿。
  • 五父衢(wǔ fù qú):古代曲阜的一條街道。
  • 祀嚴:祭祀莊重。
  • 柔日:指農曆的柔日,即雙日。
  • 舞雩(wǔ yú):古代祭祀儀式中的舞蹈。
  • 書閣:藏書樓。
  • 城闍(chéng dū):城門。
  • 反宇:指屋檐。
  • 周阿:四周的屋檐。
  • 迴廊:環繞的走廊。
  • 玉柱:雕有玉石的柱子。
  • 螭首(chī shǒu):古代建築上的裝飾,形似龍的頭。
  • 金鋪:金屬的裝飾。
  • (guì):一種樹。
  • 壇虛:祭壇空曠。
  • :杏樹。
  • 省牲:檢查祭祀用的牲畜。
  • 釋奠:祭祀孔子的儀式。
  • 籩俎(biān zǔ):祭祀用的器具。
  • 登歌:祭祀時的歌唱。
  • 瑟竽(sè yú):古代的樂器。
  • 尊居:尊貴的居所。
  • 玄聖:指孔子。
  • 侑食:陪同進食。
  • 列賢俱:列位賢人一同。
  • 興俯:起身和俯身。
  • 珩佩(héng pèi):玉佩。
  • 履絇(lǚ qú):鞋帶。
  • 祼將(guàn jiāng):祭祀時的獻酒。
  • 宸意:皇帝的意願。
  • 祝告:祈禱。
  • 下誠孚:下界的誠信。
  • 明燎:明亮的火炬。
  • 雲陛:高聳的臺階。
  • 寶爐:珍貴的香爐。
  • 繚垣:環繞的城牆。
  • 象魏:古代的樂器。
  • 穹石:高大的石頭。
  • 龜趺(guī fū):石碑的基座。
  • 孤閣:獨立的樓閣。
  • 雙亭:兩座亭子。
  • 翠竹扶:翠綠的竹子環繞。
  • 山川光:山川的榮耀。
  • 泉井澤:泉水和井水。
  • 沾濡:溼潤。
  • 推本:推究根源。
  • 尊師道:尊重師長的道路。
  • 題名:題寫名字。
  • 廟謨(miào mó):廟宇的策略。
  • 佇看:等待觀看。
  • 戔束帛(jiān shù bó):古代的禮物。
  • 乘桴(chéng fú):乘船。
  • 製作:創作。
  • 東魯:指山東。
  • 大儒:偉大的學者。
  • 孔林圖:孔子的家族墓地。

翻譯

在孔子的故鄉曲阜,是儒家文化和禮儀音樂的中心。在這樣一個崇尚文化的時代,皇帝的恩德得到了回報。皇帝的旨意從中宮傳達,使者從首都出發。宮中的香菸繚繞,光祿寺的酒壺浮動。我作爲使者,感到專對之責,謹慎地驅車前行。秋陽下,莊稼稀少,官道上槐樹和榆樹叢生。沿着沂水和汶水,一路行至泗水和洙水。遠望泰山,魯國的宮殿已荒蕪。不見三家的采邑,只剩下五父衢。祭祀莊重,柔日逼近,林中無晨趨。廢墟依傍着山丘,危臺記錄着舞雩。廟宇與星辰相參,書閣高聳於城門之上。屋檐四周高峻,迴廊曲折百步。玉柱上蟠着蛟龍,螭首響動着金鋪。庭院高遠,檜樹千尺,祭壇空曠,杏樹幾株。新雨過後,檢查牲畜,按照舊章進行釋奠。打開門戶,陳設籩俎,登歌應和着瑟竽。尊貴的居所中,孔子莊嚴,陪同進食的列位賢人俱在。起身和俯身時,珩佩鏘鏘,周旋謹慎,履絇謹記。獻酒以傳達皇帝的意願,祈禱下界的誠信。明亮的火炬輝映雲陛,祥瑞的薰香集於寶爐。共同觀摩周朝的典禮,寧數漢朝的規模。似續於今盛,欽崇自古無。環繞的城牆隆起象魏,高大的石頭峙立龜趺。孤閣中貯藏青編,雙亭旁翠竹扶持。山川榮耀,泉井溼潤。推究尊師之道,題寫名字,敘述廟宇的策略。等待觀看戔束帛,豈復嘆乘桴。創作先於東魯,朝廷重用大儒。我深感榮幸,歸於孔林圖。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元代對孔子及其文化的尊崇和祭祀的盛況。詩中,周伯琦以使者的身份,詳細記述了從首都出發到曲阜的旅程,以及在孔子廟進行的莊嚴祭祀儀式。通過對景物的細膩描繪和對儀式的詳盡敘述,展現了當時社會對儒家文化的重視和對孔子的崇敬。詩中不僅讚美了孔子的偉大和儒家文化的深遠影響,也表達了對皇帝恩德的感激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整體上,詩歌語言典雅,意境深遠,是對儒家文化的一次深刻致敬。

周伯琦

元饒州人,字伯溫,號玉雪坡真逸。周應極子。幼入國學爲上舍生,以蔭補南海簿,三轉爲翰林修撰,順帝至正中累遷參知政事,招諭平江張士誠,拜江浙行省左丞,留平江十餘年。士誠滅,乃歸,尋卒。儀觀溫雅,博學工文章,尤以篆隸真草擅名。有《說文字原》、《六書正訛》等。 ► 2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