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七日復遊寒泉登南峯有懷龍門雲臺次玉山韻二首
支硎山中濯寒泉,洗馬池頭草若煙。
石拔兩關開岝崿,雲迷萬竹秀聯娟。
下方鐘鼓長時發,絕頂藤蘿且自緣。
東去三江流不盡,浮生如此也須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支硎山:山名,位於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
- 濯:洗。
- 洗馬池:地名,可能在支硎山附近。
- 草若煙:形容草色如煙霧般朦朧。
- 岝崿:山峯險峻的樣子。
- 聯娟:連綿不斷。
- 絕頂:山的最高點。
- 藤蘿:藤本植物,常攀緣于山石或樹木。
- 三江:泛指江河。
- 浮生:人生。
翻譯
在支硎山中洗滌寒泉,洗馬池邊的草色如煙霧般朦朧。 山石險峻,兩關拔地而起,雲霧繚繞在連綿不斷的萬竹之間。 山下的鐘鼓聲長久不息,我獨自攀緣着藤蘿,登上山的最高點。 向東望去,三江之水滔滔不絕,人生如此,也值得憐憫。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支硎山的自然景色,通過「寒泉」、「草若煙」、「岝崿」、「萬竹」等意象,展現了山中的幽靜與險峻。詩中「鐘鼓長時發」與「藤蘿且自緣」形成了動靜對比,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與嚮往。結尾的「三江流不盡」與「浮生如此也須憐」則抒發了詩人對人生無常的感慨,體現了元代文人特有的超脫與悲憫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