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伯生
春雨消路塵,春風散林纈。
蕩蕩長安門,客子千萬轍。
城陰有一士,淡食羹不啜。
採彼鬆上露,煮石化晴雪。
沈冥護真性,觴至那復說。
向來舌本淡,今作耳根熱。
維南有樛枝,巖溜滋百結。
在德良自防,居屯詎爲折。
念此長夜深,寒光吐殘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纈 (xié):花紋。
- 沈冥 (chén míng):深沉冥默。
- 舌本:舌根。
- 耳根熱:形容聽到好消息或感動至深。
- 樛枝 (jiū zhī):向下彎曲的樹枝。
- 巖溜 (yán liū):山岩上的水流。
- 滋百結:形容水流纏繞糾結。
- 在德良自防:有德行的人自然會防範。
- 居屯 (jū tún):處於困境。
- 詎爲折 (jù wéi zhé):豈會屈服。
翻譯
春雨洗淨了路上的塵土,春風吹散了樹林中的花紋。 長安城門寬廣,無數旅人經過。 城的一角有一位士人,簡樸地生活,不食奢華。 他採集松樹上的露水,煮石成晴雪般的清泉。 他深沉冥默,守護着真實的本性,飲酒時也不多言。 以往舌根感覺淡泊,如今耳根卻因感動而發熱。 南方有彎曲的樹枝,山岩上的水流纏繞糾結。 有德行的人自然會防範,處於困境又豈會屈服。 想到這些,長夜已深,寒光中映出殘月的餘輝。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隱士的生活態度和內心世界。通過春雨、春風等自然景象的描繪,營造出一種清新脫俗的氛圍。隱士的生活方式簡樸而高潔,他採集松露、煮石化雪,象徵着對純淨生活的追求。詩中「沈冥護真性」一句,深刻表達了隱士對真實本性的堅守。結尾處的「念此長夜深,寒光吐殘月」則透露出一種超脫世俗、靜觀天地的哲思。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元代詩人袁桷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