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徐知事所藏禊帖
辨纔將九十,及見開皇初。
不知虞褚輩,得似老僧書。
尤物世希有,昭陵劫灰餘。
玉函人不見,繭紙乃蠹魚。
梅花一片石,猶自寶璠璵。
定武久荊棘,長安復丘墟。
茂林有陳跡,今誰山陰居。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跋(bá):寫在書籍、文章等後面的短文,多用以評介內容或說明寫作經過等。
- 禊帖(xì tiě):古代的一種文書,用於祈福或祭祀。
- 辨才:指辨別才能。
- 開皇:隋文帝楊堅的年號,公元581年至600年。
- 虞褚:指虞世南和褚遂良,兩位都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
- 尤物:指特別珍貴或美好的人或物。
-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 劫灰:佛教用語,指世界毀滅後留下的灰燼,比喻殘跡。
- 玉函:指珍貴的書函或文稿。
- 繭紙:古代一種質地堅韌的紙,常用於書寫重要文件。
- 蠹魚:指蛀食書籍的小蟲。
- 璠璵(fán yú):美玉,比喻珍貴。
- 定武:地名,可能指某個歷史時期的地點。
- 荊棘:指叢生的多刺植物,比喻困難或障礙。
- 長安:古代中國的都城,今西安。
- 丘墟:指廢墟,荒廢的地方。
- 茂林:茂密的樹林。
- 山陰:地名,今浙江紹興。
翻譯
辨纔將近九十歲,還能見到開皇初年的景象。 不知道虞世南和褚遂良這樣的書法家,能否比得上老僧的書法。 世上稀有的珍寶,昭陵的劫灰之後。 珍貴的玉函已無人見,繭紙也被蠹魚蛀食。 一片梅花石,仍然被視爲寶璠璵。 定武之地久已荊棘叢生,長安也變成了廢墟。 茂林中留有陳跡,現在誰還在山陰居住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古代書法和歷史遺蹟的回憶,表達了對過去輝煌文化的懷念和對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詩中提到的辨才、虞褚、昭陵等,都是與書法和歷史緊密相關的元素,通過這些元素的對比和聯想,詩人展現了對古代文化的深厚情感。同時,詩中的「劫灰」、「荊棘」、「丘墟」等意象,也深刻反映了歷史的滄桑和變遷,體現了詩人對歷史長河中文化遺失的哀思。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豐富,是一首優秀的懷古詩。